打開存摺看到餘額那刻,才真正體會到健康是最大的財富。陪家人走過三年腸癌抗戰路,那些帳單數字至今想起指尖還是發涼。今天不聊煽情故事,只想掏心窩子和盤托出——當化療藥單比奢侈品目錄還貴時,我們是怎麼在刀鋒上省下每一分救命錢的。
躺在病床上的人永遠不會告訴你,標靶藥物一針夠買三個名牌包。腸癌治療費用像個無底洞,手術費只是入場券。開腹切除和腹腔鏡價差可能到十萬,這還不算術後那幾十次化療。我記得很清楚,某支標靶藥每週打兩針,三個月療程燒掉一台國產車。更揪心的是自費項目:防吐針一劑千元起跳,升白針像在皮下注射金粉,營養品開罐都是錢幣聲。
真正壓垮人的常是看不見的開銷。為了掛名醫門診清晨五點包車跨省,療程期間租醫院旁短租房,光這兩項夠付半年房貸。有回化療後白血球驟降,急診打兩支特殊抗生素,帳單數字讓我蹲在走廊掉淚——那時才懂什麼叫「病不起」。
但絕境裡總有縫隙透光。跑遍三家醫院比價發現,同款化療藥在不同醫學中心價差達15%。更關鍵的是學會「拆解療程」:某些輔助藥物改去區域醫院拿,每月省下六千;自費營養品找到原廠業務直購,避開藥房層層抽成。最驚喜的是發現藥廠慈善計畫,年收低於某標準能申請七折購藥,這條救命通道鮮少人知道。
記得某次在化療室外,隔壁阿姨教我翻出十年前的防癌保單,理賠金竟夠付半年標靶藥。從那天起我見人就勸:保險單不是壓箱底廢紙,是抗癌彈藥庫。後來更學會用醫院社工資源,申請到癌友交通補助,連每次回診的計程車錢都省了。
這場金錢戰爭裡最痛的覺悟是:當醫生問「用自費還是健保?」時,多數人慌亂中只會點頭。後來我養成追問習慣:「這藥比健保款強多少?副作用少幾成?」有次醫師坦言某自費藥療效僅多5%,當下果斷改選健保方案,省下的二十萬夠做半年營養治療。省錢從來不是將就,是把錢砸在真正扭轉戰局的關鍵點上。
現在回頭看那疊泛黃收據,最慶幸的不是省了多少錢,是在財務崩潰前抓住了這些救命繩索。抗癌路上錢包和意志同樣需要續命,希望這些沾著淚痕的經驗,能成為誰家暗夜裡的微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