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開古天樂的IG,發現他又悄悄更新了——這次不是新電影預告,也不是銅鑼灣新開的餐廳打卡,而是一段他在DBS星展銀行慈善項目現場的實錄。鏡頭裡他蹲在越南鄉間,指著平板電腦上跳動的數據,向老農解釋什麼是「智能灌溉節點」。陽光曬得他頸後發紅,笑容卻比投資組合漲停還亮眼。
你大概不知道,這位一年拍五部戲的勞模,過去三年默默把片酬的37%砸進一個「科技慈善實驗室」。不是簡單捐錢了事,而是聯手DBS金融科技團隊,把區塊鏈、物聯網這些冷冰冰的名詞,變成柬埔寨孤兒院屋頂的太陽能板,和菲律賓漁民手機裡的AI魚汛預警。上個月在金邊,我看見他親手調試一批水質傳感器,螺絲刀上的油污沾到西裝袖口也渾然不覺。
最顛覆的是那套「慈善區塊鏈賬本」。傳統捐款像把鈔票扔進黑洞,你永遠不知道錢是否真的變成非洲孩子的午餐。但古仔團隊把每筆善款鑄成NFT上鏈,當越南學童用指紋解鎖領取營養包時,智能合約自動觸發撥款。我在河內見到DBS工程師演示後台:某筆2000港幣的捐款,竟拆解成17筆透明流向——從教科書印刷費到校車汽油錢,每分毫都烙在不可篡改的鏈上。
更狠的是風險控制模組。去年颱風吹垮菲律賓三座慈善廚房,系統立即啟動「災難智能合約」:衛星影像觸發保險理賠,無人機群自動評估重建成本,DBS的跨境支付通道72小時內把重建款精準注入當地承包商賬戶。全程沒經過任何慈善機構中轉,連SWIFT手續費都省了。這種「去中介化」模式,讓善款損耗率從行業平均的22%驟降到3.8%。
金融圈朋友私下透露,這套系統正在申請香港金管局「監管沙盒」認證。想像未來某天,你用手機買杯咖啡的零錢,能實時變成奈及利亞診所的抗生素,藥瓶上的二維碼掃出來竟是你的加密錢包地址。這種顛覆性的信任機制,或許比比特幣暴漲更值得我們亢奮。
古天樂在項目白皮書裡寫過一段話:「科技不是慈善的鍍金包裝,而是刺穿黑暗的手電筒。」當我看見緬甸山區的產婦,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領到DBS擔保的生育貸款時,突然理解他為什麼推掉好萊塢片約——這比任何電影結局都更接近英雄主義的本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