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急著要借錢周轉,問我邊間銀行借錢最低息,佢話上網睇到一堆廣告,聲稱利率低到離譜,但一申請就發現有隱藏收費,搞到佢頭都大埋。我諗起自己幾年前買樓嗰陣,都係周圍格價,結果發現最低息唔係靠宣傳單張就搵到,而係要睇埋整體條件同自己嘅財務狀況。喺呢個高息環境下,銀行嘅貸款產品花多眼亂,真係要落足心機比較。
講到借錢最低息,好多人第一時間諗起大銀行嘅推廣,好似匯豐或者渣打嗰啲標榜「特惠利率」嘅計劃。但老實講,所謂最低息往往係個陷阱,因為佢哋通常係浮動利率,開頭可能低到1.8%,但幾個月後就跳到5%以上,仲要加埋手續費同行政費。我試過幫一個做小生意嘅老友計過數,佢原本以為渣打嘅個人貸款好抵,結果一年後總成本高過中銀嘅固定利率方案成兩成。關鍵唔單止係數字表面,仲要睇貸款期限同還款彈性,短過一年嘅短貸,利率通常較低,但如果你要借長啲,恒生銀行嘅中期計劃可能更穩陣,佢哋嘅固定利率平均3.5%左右,而且冇乜隱藏條款。
點樣搵到真正最低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嘅信用評分。銀行睇呢個分數就好似入場券,如果你分數高過700分(以香港嘅環聯系統計),匯豐同中銀都會俾你靚價,利率可能壓到2.5%以下;但分數低嘅話,就算細行如東亞銀行嘅優惠,都未必著數。我記得有個後生仔,佢份工收入唔穩定,信用評分得600分,結果去申請時被收高息,最後我叫佢先搞好信用卡還款紀錄,等三個月後再試,慳返成萬蚊利息。另一個伏位係還款方式,有啲銀行好似星展咁,標榜低息但逼你選自動轉賬,否則加罰息,真係要逐間問清楚細節。
基於經驗,我推薦嘅策略係:先上網用格價工具比較,好似MoneyHero嗰啲平台,佢哋整合晒各大銀行嘅實時利率,然後鎖定兩三間做實體查詢。如果你信用好,匯豐嘅「分期貸款」係唔錯選擇,利率穩定又透明;中等信用嘅話,中銀香港嘅方案彈性大,還款期可長達七年;至於信用較弱嘅,不妨考慮恒生或本地細行,佢哋審批寬鬆啲,但記住要睇實合約條文,避免中伏。總之,最低息唔係靠撞彩,而係要主動出擊同耐心格價,借錢前花半個鐘做功課,隨時慳到幾個月人工。
最後諗返,借錢呢件事就好似投資,息率低只係起點,真正著數嘅係整體財務健康。我成日提醒身邊人,唔好為咗慳少少息而急急腳簽約,寧願拖多幾日,搵間信譽好嘅銀行。而家經濟波動大,銀行政策成日變,保持更新資訊先係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