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準備HKDSE英文考試時,我每晚窩在書桌前,燈光昏黃,窗外偶爾傳來車聲。壓力像無形的網,纏得我喘不過氣。但後來,我發現考試不只是死記硬背,更像一場與自己對話的旅程。那時我常問:為什麼有人能輕鬆拿高分,有人卻卡在及格邊緣?答案藏在方法裡,不是天賦。
閱讀部分,很多人急著掃過文章,結果錯過關鍵細節。我的做法是,先花兩分鐘瀏覽標題和首尾段,猜測主題。比如一篇環保議題,腦中浮現相關詞彙—climate change, sustainability—再細讀時,句子就活起來。別怕慢,練習時計時十五分鐘一篇,逐漸縮短。真正的高手會標記轉折詞如however或therefore,它們是陷阱的鑰匙。曾經我模擬考錯過一道題,只因忽略了一個小小的but,從此養成圈重點的習慣。
寫作考驗創造力與結構,別被華麗詞藻迷惑。考官更看重清晰邏輯。我會先草擬大綱:引言點題,主體分三段,每段一個論點加例子,結尾呼應。例如討論科技利弊,開頭用個人經驗—\”當我第一次用智慧手機…\”—接著舉數據或新聞事件。文法錯誤是致命傷,建議每天寫一篇短文,請老師或朋友批改。累積半年,我的文章從雜亂變流暢,關鍵在於把複雜想法簡化成日常語言。
聽力部分,香港考題常夾雜口音,像英式或美式。我每早聽BBC新聞二十分鐘,邊聽邊寫筆記,訓練抓關鍵詞。考試時,別急著寫答案,先聽完整段再動筆。模擬題中,我發現對話裡的停頓點常藏考點—比如對方說完\”I think…\”後的沉默,往往接重要轉折。練習時,關掉字幕看YouTube影片,強迫耳朵適應真實語速。
口語最怕緊張結巴,考官其實在觀察溝通能力,不是完美發音。我和朋友組讀書會,每周模擬面試:一人當考官問時事題,另一人答。重點是自然互動—點頭、微笑、用簡單詞彙表達觀點。若卡住,就說\”Let me think for a second\”,別硬擠生詞。考前一月,我錄下自己回答,回放找出贅詞如\”um…\”,慢慢戒掉。自信來自準備,而非天分。
整體備考,時間管理是隱形殺手。我會用番茄鐘法:二十五分鐘專注,五分鐘休息。週末做完整模考,檢討錯題本。別忽略身心平衡—每天散步三十分鐘,或聽音樂放鬆。壓力大時,我寫日記抒發情緒。記住,HKDSE不是終點,只是人生一頁。你的努力,終會開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