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整理硬碟時翻出三年前的工作紀錄,發現當時光是找檔案、切換視窗這些瑣事,每天就吃掉我兩小時。那時總以為「專業人士就該忍受這種效率損耗」,直到同事阿凱看不下去,丟來一句:「你還在用石器時代的方法做事?」當天下午他示範了go161的基礎操作——從此我的工作方式徹底崩塌重組。
很多人以為快捷鍵工具不過是省幾秒鐘,但真正可怕的效益在於「消除決策疲勞」。當你能用「.meet」自動展開成下週三下午三點的會議室預約模板,用「/p」直接貼上專案編號與審核路徑,大腦便從機械性操作中解脫。我現在寫程式時,甚至把測試用的假資料生成規則寫成自訂指令,手指沒離開鍵盤就能造出兩百筆擬真訂單。
最顛覆認知的其實是剪貼簿墳場功能。某次核對報表時連續複製七個欄位數據,正要切換視窗貼上卻被電話打斷。掛斷後驚喜發現按兩下Ctrl+`,複製過的數據像撲克牌攤在眼前任我挑選。從此養成病態習慣:看到可能有用的段落就隨手複製,反正go161會像數位管家默默歸檔。
進階玩家一定要試自訂工作流。上個月幫行銷團隊設計了「競品監測一鍵包」:按下自訂熱鍵後自動爬取指定網站、擷取價格區塊、轉存Excel並用紅色標示調價商品。原本半小時的工序壓縮成七秒,嚇得新來同事以為我寫了外掛。這種自動化最迷人的是——當你親手打造出專屬的數位瑞士刀,會上癮的。
說到痛點,初期最難的是打破肌肉記憶。我的秘訣是在螢幕邊角貼便利貼,寫著「複製前先問:這值得進墳場嗎?」「啟動指令庫時默數三秒」。熬過三週彆扭期後,某天深夜趕報告時突然發現:自己竟在黑暗裡純靠鍵盤流暢操作,指尖敲擊的節奏像在彈奏一首效率協奏曲。
現在看到有人用滑鼠在層層資料夾裡撈檔案,總會想起當年那個在數位淤泥中掙扎的自己。工具存在的意義從來不是炫技,而是讓你把珍貴的腦力留給真正需要人性溫度的創造。畢竟當演算法都能寫詩的時代,人類最奢侈的特權,或許就是專注於「思考」本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