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三點半,中環街市二樓的咖啡香混著冷氣撲面而來。排在前面的西裝友從皮夾抽出一張藍色卡,收銀機「嘟」一聲後,他手機螢幕閃過「減$20」的綠字。「又搶到中銀個限定優惠?」我隨口搭話,他揚起嘴角晃了晃手機:「BOC Pay儲落嘅積分,夠換三杯Flat White。」這幕日常場景,正是香港人與電子錢包博弈的縮影。
作為中銀香港親生仔,BOC Pay近兩年攻勢兇猛。表面看是銀行App,骨子裡卻是張變形金剛般的消費武器。新客禮遇動輒$200現金券看似慷慨,實則暗藏玄機——首月需累積$3,000簽賬才可全數解鎖。有對沖基金分析師朋友笑稱這是「優惠期權」:先付出溢價(消費額),後行使權利(兌換券)。當我在銅鑼灣希慎廣場用$50買到原價$368的CHARLES & KEITH手袋,靠的正是疊加迎新券與商場「早鳥閃購」的組合拳。
真正讓主婦師奶眼睛發亮的,是超市戰場的隱形廝殺。百佳週三滿$200減$30的黃標,遇上BOC Pay額外95折就像疊Buff。上週三在黃埔AEON,親見師奶掏兩部手機:一部掃自己條碼支付,另部登女兒帳戶領取「邀請好友獎賞」,$800日用品實付$632,省下的錢剛好夠買兩磅澳洲和牛。這種民間智慧,比銀行說明書生動百倍。
餐飲優惠更是兵家必爭。美心集團晚市85折碼「DINNER85」人人皆知,但鮮少人發現週二用中銀信用卡綁定支付,可觸發「雙重疊減」。上月在翠華試水,$278晚餐帳單先折$41.7,信用卡再回贈$28.6,最後實付$207.7。侍應見我手機跳出兩次減價動畫,忍不住探頭:「呢個玩法好少人識喎。」
最妙是那些散落城市角落的微型優惠。天星小輪自動閘機前「拍卡減$1」的綠光,深水埗公和荳品廠掃碼送腐竹糖水,連鎖店看不見的在地聯盟才是驚喜彩蛋。有次在旺角康年餐廳,老闆見我用BOC Pay竟主動加送蛋撻:「後生仔識用呢個,抵請!」
電子錢包的戰爭從來不只是技術較量。當我在赤柱市集用「BOC環球優惠」碼買土耳其燈,印度裔店主興奮展示他手機裡的支付寶HK:「你看,香港的電子錢包比咖哩香料還多花樣。」夕陽把支付成功的綠光染成金黃,這座城市的消費基因正在重組。精打細算從來不是貶義詞,而是生存的詩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