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牛家庄的石板路,脚下传来轻微的咯吱声,仿佛在诉说百年的故事。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小村庄,不是什么热门景点,却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原始的魅力。我第一次来这里,纯粹是偶然——朋友推荐说,这里能找回城市里丢失的宁静。结果,一待就是三天,临走时背包里塞满了野果和回忆。
要抵达牛家庄,得有点冒险精神。从最近的县城出发,坐上一辆吱呀作响的乡村巴士,颠簸两小时才到村口。路况不算好,但沿途的梯田风光足够补偿一切:层层叠叠的绿浪翻滚着,偶有老农牵着水牛慢悠悠走过。最佳时间是九月到十月,秋高气爽,稻田金黄一片,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甜香。避开七八月的酷暑和冬天的湿冷,否则泥泞的小路会让你寸步难行。
村里没有豪华酒店,住宿全靠当地人家。我住进了李婶家的老宅子,木梁上挂着风干的玉米,炕头暖烘烘的。清晨五点起床,爬上后山的观景台,看日出染红天际——云海翻腾,村庄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必去的还有村口的古井,据说已有三百年历史,井水清冽甘甜,村民用它泡茶待客,喝一口就懂了什么叫“山水之味”。下午,跟着老村长学编竹篓,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得让人惊叹。
说到美食,牛家庄的灵魂全在灶台上。最难忘的是“牛家烧饼”,外皮酥脆得像秋天落叶,内里软糯如云朵。李婶教我揉面时,加了点山泉水,面团在掌心温热,她说这是祖传的秘方——清末时,村里闹饥荒,一位老妇人用野麦和泉水烤出这饼子救活了许多人。烤炉是土砖砌的,火候全凭经验,饼子出炉时金黄焦香,配上一碗野菜汤,汤里浮着刚采的蕨菜和野蘑菇,清香扑鼻。晚饭是红烧土鸡,鸡是散养的,肉质紧实,慢炖三小时,酱汁浓郁得能蘸馒头吃光。我帮着杀鸡拔毛,才明白食物背后的辛劳:每一口都承载着土地和汗水。
在这里,生活简单得纯粹。夜晚围炉夜话,听老人讲鬼故事,火苗噼啪作响;白天帮村民收割稻子,汗水滴进泥土,竟有种莫名的踏实感。牛家庄教会了我,旅游不只是看风景,更是触摸一种生活方式——它提醒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那些被遗忘的真诚和耐心,才是最珍贵的宝藏。临走前,李婶塞给我一包晒干的野山楂,说“下次带朋友来”。我相信,我会再回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