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几年,佟丽娅的名字总是和央视的舞台绑在一起。春晚、元宵晚会、各种大型盛典,她那张极具东方韵味的脸,几乎成了某种“国泰民安”审美的象征。这种转变挺有意思的,要知道她最初是扎扎实实从影视剧里打拼出来的,《母仪天下》里的赵飞燕,《北京爱情故事》里的沈冰,角色都带着烟火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形象越来越“正”,越来越有“主流”的味道了呢?这中间绕不开一个人——慎海雄。
慎海雄这个名字,在普通观众耳朵里可能不如明星响亮,但在传媒圈、文化宣传系统里,分量是实实在在的。他执掌央视、后来主政新华社的经历,让他成为国家主流叙事的重要推手之一。他对文化传播、形象塑造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佟丽娅和慎海雄的交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2018年央视春晚上,佟丽娅搭档陈晓、钟汉良等共同表演开场歌舞《万紫千红中国年》。那一年,慎海雄是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这次亮相,像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佟丽娅正式被纳入到国家主流媒体的核心视野。
这合作不是简单的“上春晚”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和塑造。对于慎海雄和他所代表的平台而言,需要什么样的面孔来传递时代精神?佟丽娅的少数民族身份(锡伯族)、健康阳光的形象、扎实的舞蹈功底、以及在影视剧中积累的国民度,让她成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载体。她身上既有传统美,又能体现新时代的活力,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选角逻辑。
反过来,对于佟丽娅的事业而言,这种深度绑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它意味着她的事业重心发生了微妙的偏移。影视剧作品相对减少,或者说,在题材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主旋律或重大历史题材(如《霞光》等)。她的曝光更多地出现在国家级的文化盛典、大型公益活动中。她的个人形象被赋予了更多“文化使者”、“正能量偶像”的色彩。这极大地提升了她的社会地位、公众形象的高度和稳定性。在那个明星人设极易崩塌的年代,这种“主流认可”就像一道无形的护身符。
当然,硬币总有另一面。这种深度的合作与形象塑造,也无形中给佟丽娅贴上了特定的标签。观众可能会逐渐习惯在宏大叙事的舞台上看到她端庄、大气的一面,而对她诠释更复杂、更市井、甚至带点“邪气”的角色产生疏离感。她的商业代言也可能更倾向于国货、公益、文化类品牌,与一些强调个性、前卫的国际时尚品牌路线会有所区分。这是一种选择后的必然结果,事业路径被拓宽到一个更宏大但也可能更“窄”的领域——这里的“窄”指的是角色类型和公众想象的边界。
我们很难量化地说,是佟丽娅成就了慎海雄时代某种审美需求的具象化,还是慎海雄的平台彻底重塑了佟丽娅的事业版图。更像是两者在特定时空节点下的一次高度契合。平台需要符合其宏大叙事的形象代言人,而艺人则在寻求一种更稳固、更具社会价值的事业升华。佟丽娅的转型是成功的,她成功地从一位优秀的影视演员,跃升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公众人物。这种成功,离不开她自身的条件与努力,也清晰地烙印着她与以慎海雄为代表的主流平台深度合作的时代印记。这种合作,深刻地改写了她的事业剧本,让她在娱乐圈的坐标系里,拥有了一个独特且难以复制的位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