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愛車續保,盯著那疊保單報價單發呆。不是第一次買車險,但每次看到價格浮動還是忍不住皺眉頭——明明去年沒出險,怎麼乙式全險還漲了點?趁著整理資料乾脆寫篇筆記,給同樣在比價的車主參考。這不是什麼專業分析,純粹是掏過學費的血淚談。
很多人以為「全險」就是萬靈丹,其實裡頭門道深得很。上個月朋友新車被刮,才發現他保的丙式只賠「車碰車」,停車場裡的無名刮痕根本不理賠。所謂「最平方案」若只看價格數字,很可能掉進保障縮水的陷阱。我的原則是:先搞懂自己怕什麼。怕天災?怕三寶撞了跑掉?還是怕老車零件停產?不同恐懼對應不同保單組合。
比價時發現個殘酷現實:同樣30歲男性開Toyota Altis,不同保險公司報價能差到三千台幣。關鍵藏在細節裡——甲式、乙式、丙式的自負額設定不同,竊盜險有沒有約定免折舊?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第三人責任險」額度。曾看過保單寫著「每人體傷200萬」,乍看夠用,但去年高雄那場七車連撞,醫療加精神賠償超過五百萬,缺口就得自己扛。
分享我的撿漏心得:車齡五年後別再死守乙式全險。我的老Camry今年改保「丙式+限額車碰車+超額責任險1000萬」,保費直接省下一萬二。另外有個冷門技巧:提前兩個月續保通常有早鳥折扣,搭配信用卡分期零利率,等於把通膨成本轉嫁給保險公司。至於那些送道路救援或代駕的優惠,別被迷惑——這些服務市價頂多幾百塊,保費差幾千元才是真重點。
最後提醒看「網路投保」低價方案要睜大眼。某產險網站主打丙式全險年繳六千八,點進條款才發現限定「車主年齡45歲以上且三年無肇事」。年輕車主與其被拒保後重來,不如老實填資料拿真實報價。我的壓箱寶是:直接請車廠業務幫忙試算三間不同公司,他們手上的促銷代碼,往往比官網更殺。
車險這東西很妙,買貴了心痛,買不夠更痛。與其追尋虛幻的「最平方案」,不如拿張紙寫下:車庫環境、日常路線、存款應急能力。當颱風天看著樓下泡水車閃警報燈時,你就知道該不該省那三千塊車體險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