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幾個舊同事食飯,話題好自然就扯到「進修」呢兩個字上。阿明做咗十幾年物流,公司最近引入自動化系統,佢話睇住班後生仔操作得心應手,自己就成日要搵人幫手,個心好唔踏實。阿May係做marketing嘅,佢就話而家啲digital tools同玩法變得太快,唔keep住學嘢,真係好易俾人淘汰。聽佢哋講,我自己都心有戚戚焉,呢個年代,真係冇「食老本」呢支歌仔唱。
講起進修,好多人即刻皺晒眉:邊有時間?邊有閒錢?其實,香港政府個「持續進修基金」真係好好用,但好似好多人冇好好善用,或者唔太清楚點玩。呢筆錢(上限$20,000)擺喺度,唔拎嚟投資自己,真係有啲浪費。唔係叫你辭職去讀,而係搵啲啱自己、又真係幫到手嘅課程,放工後或者周末抽少少時間,積少成多。
咁多課程,點揀先係「精明投資」?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嘅「痛點」同「目標」。係想喺現有崗位站得更穩?定係想儲定彈藥,準備轉跑道?
例如,如果你好似阿明咁,驚俾科技淘汰,「智能運作」相關課程就值得諗。唔係叫你由頭學寫code,而係學識點樣理解數據分析(例如用Power BI睇物流效率)、認識物聯網(IoT)點樣改變倉儲、甚至係學吓點管理自動化系統嘅運作流程。坊間有啲針對「智慧物流管理」或「供應鏈數據分析」嘅證書課程,通常幾個月,實用性高,好多都係基金認可。
又或者你係阿May咁,做緊marketing。咁「數碼營銷」相關課程就係必修科啦。唔好再淨係識Facebook廣告,而家講緊SEO內容優化、Marketing Automation點玩、點樣用CRM系統做精準營銷,甚至係短視頻(TikTok、Reels)嘅內容策略同廣告投放。呢啲技能唔單止係「識多樣」,直頭係生存基本盤。搵啲有實戰case study、教最新平台玩法嘅課程,錢同時間先花得值。
另外,有啲技能係「百搭」嘅,放喺邊行都值錢。譬如「專業談判技巧」同「衝突管理」,無論你係對客、對供應商定係內部協調,識得喺關鍵時刻攞到好deal或者化解僵局,絕對係硬實力。又或者「進階項目管理」,唔單止係識用MS Project,而係學點樣掌控風險、調配資源、帶住成team人喺時限內達標。呢啲「軟實力」課程,通常導師經驗好重要,揀嘅時候要睇清楚師資同課程內容係咪夠貼地。
仲有,而家成日講ESG(環境、社會、企業管治)同綠色經濟。無論你公司有冇要求,識多啲呢方面嘅知識都係超前部署。有啲基金認可課程專門講「企業可持續發展策略」或者「綠色金融基礎」,唔一定好深奧,但至少明個概念同趨勢,知道點樣將佢融入自己嘅工作範疇,未來無論轉工定內部發展,都多張牌。
講到報讀,真係要做功課。上「持續進修基金」網站查課程係基本步,但更重要係:睇課程大綱!睇清楚教啲乜、用乜教材、有冇實習或project work?導師咩背景?係學院派定係真係有業界實戰經驗?最好再上網搵吓有冇過來人分享心得,或者問吓同行有冇推介。千祈唔好貪個名夠響或者貪方便就報。
仲有,留意返基金嘅申請要求,特別係「資歷架構」級別同「最少出席率」呢啲魔鬼細節。報之前,問清楚培訓機構點樣配合你申請基金,費事到時手續出問題攞唔到資助。同埋,基金係「發還款項」形式,即係你要先墊支學費,讀完合資格先拎得返錢,財政上要預留空間。
時間管理係另一個大挑戰。坦白講,放工再上堂真係攰。我自己嘅經驗係,一定要預早規劃好時間,同屋企人溝通好,將上堂時間當成一個重要嘅appointment。選擇上課模式都好關鍵,而家好多混合模式(線上+線下)或者純線上課程,彈性大好多,慳返交通時間。但就要自律啲,線上課好易分心。
進修唔係為咗張證書,而係真係要將學到嘅嘢用返出嚟。讀完個談判課程,下次傾合約時試下用新技巧;學完數據分析,試下用嚟優化自己部門嘅工作流程。實踐先係鞏固知識、證明價值嘅關鍵。唔好怕試,唔好怕錯,呢個過程本身已經係一種提升。
政府肯補貼我哋進修,係難得嘅資源。$20,000唔算天文數字,但用得好,絕對可以為自己嘅職場競爭力「升呢」。與其擔心被淘汰,不如主動出擊,揀時間、揀啱課程,投資落自己度。呢個世界變得太快,唯一唔變嘅,就係學習能力永遠係你最可靠嘅本錢。讀多樣嘢,唔單止為份工,係為自己多開幾扇窗,睇到更多可能性。講到尾,你嘅技能同知識,先係最穩陣嘅「資產」。
記得以前讀完個晚間課程,成十一點幾先落堂,攰到散,但行出校門嗰刻,望住啲燈火,個心反而好踏實。因為知道,今日嘅辛苦,聽日可能就係你嘅籌碼。共勉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