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龍津的街頭,空氣中總飄著一股誘人的香氣,那是幾十年來在地人用汗水熬出的滋味。記得小時候,跟著阿公來這裡買菜,他總會帶我去巷口那攤不起眼的小店,老闆娘用鐵鏟翻著熱騰騰的蚵仔煎,滋滋作響的聲音至今還在耳邊迴盪。那時不懂什麼叫美食,只覺得每一口都是家的溫暖。龍津這個地方,藏在台灣的角落,不是什麼觀光熱點,卻像個寶盒,裝滿了最真實的台灣味。
說到必吃,怎能不提龍津的蚵仔煎?這裡的蚵仔不是那種大顆肥美的貨色,而是從附近漁港當天現撈的小蚵,個頭雖小,鮮味卻濃得化不開。老闆老李的手藝是祖傳的,他總說,煎粉漿的火候要像照顧孩子一樣細心,太急會焦,太慢會糊。每次站在攤前,看他淋上特製醬汁,那醬是自家釀的,帶點微甜和蒜香,配著脆口的邊緣和軟嫩的蚵肉,咬下去,海風的鹹鮮立刻在嘴裡爆開。這不是高檔餐廳的料理,卻能讓你想起阿嬤的灶腳,簡單卻深刻。
另一道讓我魂牽夢縈的是龍津的肉圓。很多人以為肉圓到處都有,但這裡的不同,外皮是用地瓜粉混米漿蒸出來的,Q彈得像在嚼雲朵,裡頭包著醃過的豬後腿肉和筍丁,蒸熟後再淋上獨門醬料。巷尾的阿春姨做了四十年,她堅持用柴火慢蒸,說這樣才能鎖住肉汁的精華。吃一口,先是醬的甘甜,接著肉的鹹香湧上來,最後是筍的清脆,層次分明。記得有次冬天來,寒風刺骨,捧著熱騰騰的肉圓,暖意從手心竄到心底,那感覺比任何大餐都實在。
當然,龍津的牛肉麵也是傳奇。這裡的湯頭不用牛骨熬,而是用整塊牛腱肉和蔬菜慢燉八小時,湯色清澈卻濃郁,喝一口,牛肉的醇厚和蔬菜的鮮甜完美融合。麵條是手工拉的,粗細不一,反而更有嚼勁。阿明師傅的攤子開在市場邊,他總笑著說,牛肉麵是給勞動人補充力氣的,所以湯要夠厚,肉要夠大塊。我常選午後人少的時段去,坐在矮凳上,看著他俐落地切肉、擺盤,那畫面像幅活生生的油畫。一碗下肚,疲憊全消,這是龍津人給自己的療癒。
最後,別錯過這裡的臭豆腐。聽起來普通,但龍津的版本獨樹一幟,豆腐是自家發酵的,臭味不刺鼻,反而帶點發酵的香氣。炸得金黃酥脆後,配上醃漬的泡菜,酸甜爽口。夜市口的老張攤,總是人潮不斷,他說秘訣在油溫控制,太高會苦,太低會吸油。咬一口,外脆內軟,泡菜的汁液滲進豆腐裡,平衡得剛剛好。這道小吃,吃的是勇氣和回憶,記得第一次帶外國朋友來,他皺眉猶豫,吃完後卻直呼是驚喜。
走遍世界,嚐過無數美食,龍津的味道卻總讓我回頭。它不是米其林星級的華麗,而是用時間和人情堆砌出的真實。每一口都藏著故事,老闆們的笑臉、街坊的寒暄,交織成這塊土地的靈魂。下次你來,別只匆匆路過,坐下來,慢慢品,讓這些在地美味帶你走進龍津的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