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站在香港國際機場的落地窗前,看著飛機起降,心裡總有個聲音在問:這些飛來飛去的金屬大鳥,能不能也載著我,用更聰明的方式去看世界?在香港這個國際航空樞紐,累積飛行哩程換免費機票,絕不只是常旅客的專利。從金融才俊到深水埗小店老闆,從跑馬地的太太到觀塘的IT仔,只要懂得門路,人人都能化身「哩程獵人」。關鍵在於,你是否摸透了這座城市獨有的遊戲規則。
香港玩哩程,首選國泰航空的「亞洲萬里通」。不是因為它名字響亮,而是它背後的「寰宇一家」聯盟實在太強大。想想看,用同一套哩程,你可以換日本航空飛東京吃壽司,搭卡達航空去杜拜看沙漠,甚至跳上英國航空直奔倫敦。這種靈活性,其他計畫很難比。但別以為辦張信用卡狂刷就萬事大吉,哩程世界的水,比維港還深。
真正懂行的香港人,早就看透「集中火力」的道理。與其把消費分散在十幾張卡,不如鎖定一兩張「神卡」主攻。像滙豐的Visa Signature卡,本地超市、網購、繳費通通有里數回贈,連去百佳買支水都計分;東亞銀行的Flyer World信用卡更是隱藏版利器,海外消費一蚊積分換四里數,過深圳買餸、上淘寶血拼,積分瞬間暴漲。重點是,這些卡的年費大多能靠消費免掉,精明人從不做冤大頭。
但哩程來源絕不只靠刷卡。香港人最易忽略的肥肉,是日常消費的「轉分夥伴」。用八達通在惠康、萬寧掃貨,積分可轉國泰;透過Agoda訂酒店,記得勾選「賺取亞洲萬里通里數」;連叫Foodpanda外賣,付款頁面底下都藏著小小的哩程兌換連結。這些零碎積分,就像茶餐廳檯面的麵包屑,積少成多,半年下來夠換張短途票。
換票才是真正的修羅場。新手總愛盯著香港飛台北、曼谷這種熱門線,殊不知哩程消耗高又難換。老手專攻「冷門時段」和「開口程」——例如換週二凌晨的紅眼航班,或是「香港-東京,大阪-香港」這種不原路返回的玩法,成功率高得多。去年聖誕,我就用4.5萬里數換到「香港-福岡,首爾-香港」的開口票,省下八千蚊機票錢,順道玩轉日韓。
最暗黑的技巧在「哩程貶值前出手」。國泰每兩三年就會調整兌換表,像去年底就悄悄調高了歐洲線需求。我的應對法是:永遠在帳戶裡囤著夠換兩張長途票的里數,一嗅到風吹草動,立刻鎖定未來360天內的假期位。記住,能換到明年櫻花季的機位,遠比帳面數字漂亮實在。
哩程遊戲最忌「孤注一擲」。曾見過朋友把全部積分押在國泰,結果遇上大規模航班取消,哩程過期前硬換了張不需要的檳城票。我的保險箱永遠分三份:亞萬佔六成,新航KrisFlyer三成(方便換星宇航空),剩下一成放美國運通MR,隨時可轉給日航或ANA。雞蛋分籃放,航空界地震也不怕。
說到底,玩哩程像煲廣東老火湯。猛火快炒只會燒焦,慢火細熬才有真味。當你坐在用里數換來的商務艙,啜著Krug香檳俯瞰維港夜景時,會明白那些精打細算的夜晚,全都值回票價。這座城市的天空,從來不只屬於有錢人,更屬於肯花心思的聰明玩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