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幫閨蜜整理完結婚移民材料,她突然問我:「如果當初沒遇見他老公,我會不會考慮假結婚拿身分?」手裡的咖啡差點灑在公證文件上——這問題太真實了,溫哥華華人圈裡誰沒聽過幾樁「商婚」翻車的故事。今天就著這杯涼掉的拿鐵,聊聊那些移民官不會明說的血淚規則。
很多人以為領了結婚證書就能打包行李來加拿大,我陪朋友跑移民局那幾年,見過太多人栽在「真實性」這關。去年有個案例,夫妻倆連對方父母生肖都說岔,面試當場收到驅逐令。移民官抽屜裡藏著本「靈魂拷問手冊」,從「昨晚誰倒垃圾」到「浴室瓷磚什麼顏色」,答錯三題直接亮紅燈。
真正卡住多數人的其實是財務證明。記得2019年新規嗎?擔保人年收入得超過$26,620加幣(2023年標準),這數字對剛畢業的留學生簡直是天文數字。我鄰居夫妻為此分居兩年,丈夫在阿省油田拼命加班,妻子在國內每天算著時差視頻通話。移民律師私下跟我吐苦水:「那些曬豪宅跑車的網紅夫婦,十個有九個補不齊稅單。」
材料清單才是隱形殺手。除了常規的結婚證公證,我們當年跑遍半個城:戀愛時間軸要精確到第一次牽手的公園長椅位置;WhatsApp聊天記錄得翻譯成帶水印的專業版本;連聖誕節互贈的羊毛襪收據都從垃圾郵件裡挖出來。最諷刺的是,移民官最愛看的竟是吵架紀錄——「沒衝突的情侶像AI生成的」面試官曾這麼調侃。
最近幫人處理被拒案例時發現新雷區:社交媒體足跡。有個客戶FB設置戀愛紀念日比實際結婚日晚半年,移民局直接判定關係造假。現在建議夫妻倆共用手機相簿雲端,Instagram互相標註地點最好精確到經緯度。朋友苦笑說這比上市公司財務審計還嚴格。
如果你正卡在某個環節,記住這條潛規則:處理時長寫12個月,實際通常拖到20個月。與其焦慮刷新賬戶,不如每月手寫封信寄到悉尼審理中心。去年有對同志伴侶在每封信裡夾片楓葉,第18個月突然收到貼簽通知——後來才知他們的檔案被貼滿楓葉標籤,移民官笑著說「這對必須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