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湾午后飘着细雨,拐进霎东街窄巷,木板凳还没坐热,阿姐已端来一碗冒白烟的云吞面。汤色清亮如琥珀,四颗云吞半浮半沉,竹升面根根分明盘踞碗底——这是我在香港生活第七年,依然会被击中心脏的瞬间。
说来有趣,港式云吞面本是场美丽的误会。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师傅带来\”大馄饨\”,广东人嫌其皮厚馅粗,改用黄麻竹反复碾压出薄如蝉翼的云吞皮,裹进河虾与土猪后腿肉,竟成就了中西区写字楼白领与深水埗车房仔共同的生命线。
真正懂行的老饕都晓得,汤底才是灵魂角力场。中环威灵顿街那家四十年老铺,清晨五点准时飘出大地鱼焙烤的焦香。老师傅用铁钳翻动金门火腿骨的动作像在演奏,当猪筒骨与虾壳在铜锅里翻滚满八小时,琥珀色汤头才能承载得起竹升面的筋骨。某次撞见老板偷偷往汤里丢干贝,他眨眨眼:\”后生仔,鲜味要一层层垫上去才够立体嘛。\”
吃到第三家才明白,云吞面分三六九等。游客扎堆的庙街面档多用机压面,碱水味冲得人皱眉。真正讲究的铺子至今保留竹升压面机,老师傅骑在碗口粗的毛竹竿上起伏,像驾驭着海浪。黄竹街转角那家的面特别有性格,入口微韧,嚼到第五下突然迸发小麦甜香,配着店家自腌的酸萝卜,能把暑气都逼出毛孔。
深水埗福荣街的云吞最得我心。老板娘每日亲自去街市挑虾,九节虾混着白虾仁,掺入少许肥膘增润。最妙是那勺猪油渣,炸得金黄油亮藏在碗底,待热汤浸透后化作细密油脂珠,裹着虾肉在齿间爆破时,鲜味直冲天灵盖。
油麻地庙后巷有家其貌不扬的推车档,掌勺的银发婆婆坚持用柴火吊汤。暮色里看火星在铁桶里明灭,汤面浮着的油花被映成碎金。有次暴雨天见她用塑料布裹紧汤锅,自己淋得透湿却把面碗护在怀里。接过碗时触到她龟裂的手,突然懂得所谓\”细蓉\”(小碗云吞面别称)里翻滚的何止是食材,更是港人骨子里的倔强。
若真要排个次序,我的私藏清单是这样的:午后三时去上环孖沙街吃头汤面,看阳光穿过百年唐楼花窗投在木桌上;深更半夜到土瓜湾街市后巷,蹲在塑料凳上吸溜那碗猪油香冲天的\”夜宵面\”;最后挑个微凉清晨,坐在北角春秧街街市二楼,就着叮叮车声响把汤喝得一滴不剩——这时阿婆总会笑着添半勺热汤:\”后生仔,胃暖了人才站得稳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