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因為長期跑步,膝蓋開始隱隱作痛,那種刺痛感像針扎一樣,連爬樓梯都成了煎熬。醫生診斷是早期關節磨損,我才驚覺,關節健康不是等到出問題才來補救的。那時我試過各種方法,從物理治療到飲食調整,最後發現保健品確實能幫上忙,但市面上產品五花八門,選錯了反而白花錢。
關節就像身體的軸承,承受著日常的磨損,尤其膝蓋,每次走路或運動都得扛起全身重量。隨著年齡增長,軟骨自然退化,加上現代人久坐少動,更容易加速問題。保健品的關鍵在於補充流失的營養,而不是盲目追求特效。有些人一聽到「關節保養」,就狂吃一堆補品,結果忽略整體健康,反而本末倒置。
葡萄糖胺是大家最常聽到的成分,它源自蝦蟹殼提煉,能刺激軟骨細胞再生。我試過幾個品牌,發現純度高的效果較好,但得注意過敏風險。另一個是軟骨素,這東西像潤滑劑,幫助關節液保持黏稠度,減少摩擦。搭配起來用,效果更明顯,就像給機器加點油。還有MSM,一種硫化物,能減輕炎症反應,對運動後的腫痛特別有效。
選產品時,別只看廣告包裝,得看標籤上的成分比例。例如,葡萄糖胺建議每日攝取量約1500mg,太低的話根本沒用。我偏好天然來源的,像從海洋生物提取的,避開人工添加物。有些產品號稱「快速見效」,其實摻了止痛成分,短期舒緩卻傷胃。記得一次我貪便宜買了雜牌,結果胃痛好幾天,後來轉向信譽好的歐美品牌,像Schiff或NOW Foods,品質穩定多了。
當然,保健品不是萬靈丹,得搭配生活習慣。我現在每天做點低衝擊運動,像游泳或瑜伽,強化周邊肌肉分擔膝蓋壓力。飲食上多吃膠質食物,如雞腳或海帶,補充膠原蛋白。總的來說,關節保養是長線投資,急不來的。如果痛得厲害,還是先看醫生,別自己亂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