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幫朋友跑完溫哥華的簽證中心,指尖還殘留著文件紙張的觸感。落地窗外的雨斜打在玻璃上,排隊的人群裡有人反覆翻著文件袋,那種焦慮我太熟悉了——三年前自己遞簽時,把公證書日期打錯重做的狼狽感突然湧上來。這次特意記下每個魔鬼細節,這些移民局官網不會明說的「潛規則」,才是真正卡住申請的暗礁。
材料清單像俄羅斯套娃,一層揭開還有一層。官網說「在職證明」,但不會告訴你HR簽字必須是藍色墨水原件;銀行流水要求「6個月」,但若工資入賬備註欄寫著「獎金」而非「薪資」,移民官可能質疑收入穩定性。朋友翻出壓箱底的舊護照,我立刻按住他:但凡有加拿大拒簽章,哪怕已換新護照,必須提交解釋信,否則系統自動關聯歷史記錄直接觸發複審。
生物信息採集預約是個迷宮。網傳「凌晨搶號」早過時了,新系統會釋放取消預約的空檔,工作日下午三點刷新成功率更高。多倫多市中心辦公室永遠爆滿,但萬錦分部常能刷出隔天名額。採集當天別噴香水,工作人員會要求你用力摩擦指尖——乾燥的冬季手脫皮?提前三天塗護手霜,否則機器讀不出指紋讓你當場重約。
最致命陷阱藏在文件命名上。上傳電子檔時若寫「Bank_Statement.pdf」,必被退件。必須按代碼格式:FIN_銀行流水_202401-202406.pdf。見過有人所有材料齊全,卻因漏了這個下劃線符號,硬生生延誤兩個月。還有個隱形地雷:若十年內去過美加,填表時「是否曾被拒簽」要勾選「是」——即使拒絕發生在美國,加國系統能調取共享記錄。
等待期焦慮像鈍刀子割肉。有人第三天就收到貼簽信,有人卡在背景調查四個月。其實登入賬戶看代碼更準:若出現「REVIEW ELIGIBILITY」後突然跳回「SUBMITTED」,別慌,這表示有人工審核官剛接手,通常七天內出結果。凌晨三點收過簽郵件是常態,系統更新有滯後性。
最後站在快遞站撕開護照封套時,朋友手指在發抖。墨綠色的簽證頁躺在第17頁,油墨味混著紙漿氣息鑽進鼻腔。想起排隊時前面女生因照片耳環反光被拒收的哭聲,突然理解這張貼紙的重量——它濃縮著無數次文件打印的溫熱,掃描儀的紅光,還有移民官敲下許可時,鍵盤那聲輕微的咔噠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