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幫倫敦留學的姪女匯學費,順手查了七間銀行的電匯收費表,才發現同一筆錢不同管道匯出去,手續費能差出一頓高級下午茶。金融業做了十幾年,自己都差點踩坑。
中資銀行表面手續費低得誘人,匯一萬港幣收你HKD 150,但別急著開心。等錢到了英國,中間行冷不防扣個£15-25,收款行再收£10-12入帳費,里外里多付四百蚊。最絕是匯款頁面根本不會提示這些隱形成本,等你三天後查帳才發現被割兩刀。
外資行反倒老實些,像滙豐的\”環球轉賬\”標榜全包價,匯英澳美固定HKD 200。上個月實測匯£5000到巴克萊,確實沒被中間行剝皮。關鍵要用他們自家清算網絡,避開SWIFT這條吸血通道。不過得留意貨幣兌換陷阱——若選\”由收款行兌換\”,匯率可能比黑市還狠。
冷門技巧在選匯款路徑。經新加坡星展匯歐元,走SEPA系統手續費壓到€1.5;中銀香港轉內地中行,走\”中銀快匯\”連中間行費用都免掉。我常用這招給東莞廠房發貨款,比傳統電匯省八成。週五傍晚別匯款,碰上紐約倫敦結算空窗期,多卡兩天等於白送銀行流動性利息。
最陰險是雙邊收費套路。某大行推\”匯款優惠包\”收HKD 80,結果到帳時發現收款方被扣$30美金。後來才懂要看銀行代碼尾綴,選帶\”OUR\”標記的才由匯款方扛全責。這行當的術語遊戲,簡直是專門坑菜鳥的迷宮。
下次匯錢前,先撥三分鐘做三件事:查收款行IBAN是否支援直通清算、比較\”全包價\”與\”分項收費\”的總成本、堅持選承擔所有費用的匯款模式。省下的錢夠請客戶喝杯瑰夏手沖,它不香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