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咖啡涼了半杯,螢幕上跳動的美股報價像某種催眠術。想起十年前第一次買進蘋果股票時,手抖到差點按錯數量。那時台灣凌晨四點,我盯著綠線往上竄,胃袋像裝了滾燙的鐵砂——原來這就是華爾街的滋味。這些年踩過不少坑,帳戶餘額像坐雲霄飛車,有些教訓值得寫給正要推開這扇門的你。
開戶比你想的簡單,但魔鬼在細節裡。多數台灣人用海外券商如盈透證券(IBKR)或第一證券(Firstrade),線上申請三十分鐘完成。重點是「W-8BEN稅表」這張紙,填好能讓股息稅從30%降到10%。去年幫朋友處理時發現,他誤勾了美國稅務居民選項,差點被多扣上萬台幣。記得準備護照掃描檔和英文地址證明,有些券商要求水電帳單,用信用卡帳單替代也行。
別被「一股特斯拉要三萬台幣」嚇退。現在多數平台提供零碎股票(Fractional Shares)功能,用三百台幣就能當蘋果股東。我總拿麥當勞舉例:與其糾結買整間店,不如先嚐一口薯條。真正該計較的是手續費結構,當沖客和存股族的成本天差地別。某券商宣稱零佣金,但買賣價差(Spread)暗吞掉我0.5%利潤,交易十次等於賠掉半成本金。
看財報別只盯營收數字。去年初我研究半導體股,發現超微(AMD)的「庫存週轉天數」從52天縮短到37天,這比淨利成長更重要——代表產品熱銷到來不及囤貨。台積電ADR的財報電話會議錄音檔,我總要聽兩遍:執行長魏哲家說到「AI需求爆發」時尾音上揚,比文字稿更誠實。
深夜盯盤像在賭命。2020年3月美股熔斷那週,我設好的85美元停損單,滑價到79美元才成交。後來學會用「限價停損單」,寧願少賣一塊錢也要掌控風險。現在手機裡存著紐約大雪封路的即時鏡頭連結,天氣預報比技術線圖更能預測波動——交易員擠不上地鐵時,市場特別情緒化。
存股族最該警惕「價值陷阱」。某老牌石油股股息率高達8%,細看才發現他們借債發股息,負債比飆破75%。我改抱VOO(標普500指數ETF)當核心,每年省下三十小時研究個股的時間。波段操作則要算「波動成本」:當VIX恐慌指數突破30,就算看到好買點也該減半倉位,流動性枯竭時進出場摩擦成本能吃光利潤。
上個月在台北咖啡廳見了位退休教授,他打開券商APP給我看:「三十年前買的可口可樂,配息再投資滾出七百多萬。」螢幕光照亮他眼角的皺紋,那條曲線比任何K線都真實。美股這片海夠深,容得下快艇衝浪也載得動巨輪,重點是別在暴風雨時誤判自己船隻的噸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