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去年底的對帳單,指尖停在某頁時突然頓住——那支老牌消費股又悄悄漲了股息,像個不張揚的老朋友每年準時捎來紅包。華爾街總愛追逐飆漲的科技新貴,可對我這種被市場燙過幾回的人來說,收息股才是爐火慢燉的濃湯,暖胃又實在。
收息股不是懶人投資,是種生存哲學。十年前初碰美股,我也曾栽進「高殖利率」的甜蜜陷阱。某家能源公司掛著9%誘人數字,結果隔年油價崩盤,股息砍半股價腰斬,這才驚覺:只看數字像只嘗糖衣,裡頭可能是苦藥。真正的好收息股得扒開三層皮——股息發放歷史夠不夠長?公司現金流能不能蓋過股利?所處產業是否抗衰退?像嬌生這種醫療巨頭,六十年連續調升股息,任憑經濟流感來襲,人們總得買藥看診。
現在我的核心持股裡有支隱形冠軍:自動販賣機運營商。說來有趣,這靈感來自日本旅遊時,看見白髮上班族熟練地用販賣機買熱湯。深入追蹤才發現,這行業現金流穩得像老式保險箱,合約動輒十年起跳,通膨還能轉嫁給客戶。殖利率雖只有4%,但過去十五年股息複合成長率竟達9%,像暗流湧動的河,表面平靜底下蓄著勁。
稅務這關卡更要精算。非美國投資人領股息得被扒層皮,30%預扣稅逃不掉。但有些結構能止血——像是愛爾蘭註冊的封閉型基金,透過稅務協定能把稅率壓到15%。去年把部分公用事業股轉進這類基金,省下的稅金夠飛趟東京賞櫻。不過得盯緊內扣費用,別讓省稅反被管理費啃蝕。
最迷人的還是複利魔術。設定股息再投資(DDRIP)就像請了全年無休的工讀生。我的電信股持倉便是例證:八年前買進時每年領息700美元,滾到現在光單季就超過這個數。關鍵在「成長型收息股」這概念——別只找高息老樹,要尋覓還能抽新芽的。像某家信用卡處理商,把業務擴展到東南亞電商平台,股息年增率維持雙位數,這才是會下金蛋的鵝。
最近把倉位整理成四季菜單:Q1押零售股吃年終消費潮,Q2佈局保險公司收保費股息,Q3轉向基建類抗波動,Q4則握緊物流股應付購物季。每個月都有現金流入口袋,市場震盪時特別能體會這種節奏的珍貴。畢竟投資到最後,圖的不過是安穩睡好覺的底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