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點開美股交易平台時,那些密密麻麻的ETF代碼像天書一樣攤在眼前。那時我剛領到人生第一筆像樣的年終獎金,興奮又惶恐,彷彿手握通往財富自由的入場券,卻連大門往哪開都不知道。十年過去,經歷過市場的驚濤駭浪,才明白當年那個在電腦前手足無措的夜晚,原來是每個投資者必經的洗禮。
美股ETF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像樂高積木。你不用懂複雜的企業財報,不必緊盯CEO的每一句話,就能用最簡單的方式,拼湊出屬於自己的全球資產版圖。但這不代表可以閉著眼睛亂買——我曾在2018年市場震盪時,眼看著重押的單一行業ETF像溜滑梯般下墜,那教訓至今刻在骨子裡。
核心策略一:先練「守」字訣
新手最該從「全市場指數型ETF」築底。VTI(Vanguard整體股市ETF)是我的定心丸,它包辦美股市場超過3,500家公司。當你買進一股VTI,等於同時持有蘋果的晶片、麥當勞的漢堡、甚至油井裡的鑽探機。過去十年年化報酬約10%,看似平凡,但時間會讓複利顯現魔法——每月堅持投入500美元,二十年後竟能滾出近40萬美元。這不是預測,是數學。
核心策略二:學會「攻」的節奏
當基礎穩固後,我會用不超過20%資金配置「行業型ETF」。科技股的QQQ(那斯達克100指數ETF)是經典選擇,但別被「科技」二字迷惑,它囊括從微軟到星巴克的消費巨頭。關鍵在「定期再平衡」:當QQQ因暴漲佔比超過設定時,我會賣出部分轉投VTI,強迫自己高點減碼、低點加倉。2020年3月股災期間,這個動作讓我用骨折價撿到更多籌碼。
核心策略三:「穩」中藏著複利核彈
很多人忽略「股息型ETF」的威力。以SCHD(Schwab美國股息ETF)為例,它嚴選百間高品質配息企業,股息再投資時,會自動用分紅買入更多股份。想像雪球從山頂滾落——起初很慢,但隨著股本膨脹,後期增速會超乎想像。我的帳戶裡有批2015年買的SCHD,當年每股分紅1.2美元,如今已漲到3.6美元,股息成長跑贏通膨才是真贏家。
核心策略四:「拓」出全球視野
別把所有雞蛋放進美股籃子。VXUS(Vanguard全球不含美國ETF)是我佈局海外的鑰匙,它涵蓋歐日澳新興市場。尤其當美元走弱時,海外資產往往逆勢上揚。2022年美股震盪,我的VXUS部位意外成為減震器。更隱形的好處是:當你持有台積電ADR(台股代號2330),同時也透過VXUS間接投資荷蘭ASML——兩者竟在晶片產業鏈首尾呼應。
現在回頭看,投資最深的體悟是:市場永遠在獎勵「紀律」而非「聰明」。那些試圖猜測聯準會心意、追逐網紅股的夜晚,最終只換來焦慮的黑眼圈。反而是每月發薪日固定轉帳買入ETF的自動化設定,像沉默的鐘擺,帶我穿越牛熊週期。當你發現自己不再每天查看帳戶損益時,恭喜,這才是投資真正的開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