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九龍城那道不起眼的鐵門,空氣突然安靜下來。操場邊緣的輪椅坡道反射著陽光,牆上貼著學生用輔助溝通板拼出的詩句——這裡是香港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沒有鎂光燈追逐的喧囂,卻藏著教育最本質的韌性。
三年前陪做物理治療師的朋友送教具,撞見震撼一幕:腦麻學生用下巴操控電動輪椅,精準停在畫架前咬起畫筆。顏料沾上他嘴角,老師蹲在身側輕托手肘,畫布漸次綻開浪花。後來才知,那幅《海嘯》奪得國際特殊藝術獎。所謂「特殊需求」,原來是突破常規教學框架的契機。校內走廊像微型聯合國,粵語混著英語指令,穿插泰傭推輪椅的泰語叮嚀。治療師隨手抽出溝通簿,圖卡翻頁聲沙沙作響,比語言更快抵達理解。
他們把物理治療室變成遊樂場。懸吊系統垂著鞦韆,腦麻孩子躺進吊床擺盪時,髖關節正進行牽引治療。水療池浮著發光玩具,痙攣的手指在波光裡舒展。我看過最精采的「逃脫遊戲」,是職能治療師將復健動作編入劇情:肌無力學生轉動門把「解救同伴」,其實在訓練腕關節旋前。當教育撕下標籤,障礙就成了通關密碼。
真正的魔法發生在社區服務日。深水埗街頭,坐電動輪椅的男孩操控機械臂,幫婆婆遞菜籃。唐氏症少女在紅十字會急救站,用圖卡教長者中風徵兆識別。這些曾被視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指甲縫還沾著義賣曲奇的糖霜,卻已能撐起別人的重量。去年颱風襲港,他們連夜縫製二百個防災包,拉鏈掛著親手繪製的應急指南卡。
校服左胸繡著紅十字,底下藏著無聲革命。當主流教育追逐分數,這裡用矯形鞋踩出另條路徑:把治療師、社工、語言訓練師全編進班表,每份個別化教育計劃厚如小說。某次參觀家政課,自閉症少年反覆烤焦餅乾,老師卻盛讚:「火候控制進步了十二秒。」後來他在庇護工場負責烤箱,焦率全店最低。精準看見微小的「進步單位」,比追求標準答案更接近教育本質。
離校前總務主任指著屋頂菜園說故事。腦傷學生用單手撒種,待菜苗長成,裝箱送往區內獨居長者。有顆高麗菜被蟲啃得斑駁,孩子堅持放進箱底:「阿婆說蟲咬過的才甜。」那些不完美的生命裂痕,終將長成滋養世界的溫柔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