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債這檔事,我親身經歷過太多次了。記得十年前,我幫朋友處理一筆拖欠的貨款,對方是個老客戶,態度溫吞吞的,每次打電話都說「下週付」,結果拖了整整半年。那時我寫了第一封追數信,語氣太軟弱,對方根本不當回事。後來,我學會了技巧,效率大增——現在回想,關鍵在於信件的精準度,它不只是通知,更是心理戰的開端。
撰寫追數信,首重語氣拿捏。你不能咄咄逼人,搞得像威脅信,那只會讓債務人更抗拒;但也不能太客氣,變成可有可無的提醒。我建議用中性專業的語調,開頭先表達理解,例如「我們理解您可能面臨困難」,接著明確陳述債務細節:金額、到期日、合約條款,最後加一句「若需協助,請聯繫我們」。記住,具體是王道——含糊其辭只會給對方藉口。有一次,我幫公司追討一筆五萬港幣的欠款,信中直接附上發票副本和逾期天數計算,對方當週就付清了,因為他們沒法再裝傻。
高效追債的方法,不只靠寫信,更要結合策略。很多人以為狂發信就能搞定,其實浪費時間。我習慣分階段:第一封信後,等七天,若無回應,打電話跟進;再等三天,發第二封信,語氣稍強,強調法律後果。同時,記錄所有溝通,這在後續法律行動中是黃金證據。還有,別忽略債務人的心理——多數拖延者是因為恐懼或僥倖,信中暗示「拖延只會增加罰金」,往往能觸動他們行動。我見過太多案例,債主因缺乏系統而損失慘重,反之,那些用時間管理工具的人,回收率高達九成。
深度來看,追債的核心是溝通藝術,背後藏著人性弱點。債務人常覺得「債主不缺這筆錢」,你得打破這種迷思。信裡加入一點情感元素,如「這筆款項影響我們小團隊的生計」,能喚起同理心。但切記,一切基於法律框架——在香港或台灣,隨意威脅可能觸犯法規,最好先諮詢律師。總之,追數不是對抗,而是引導對方負責任。當你掌握這些,回收債務就像解開一道謎題,既有效率又有成就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