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踏進杜偉雄醫生的診所,是在一個陰雨的台北午後。那時,我正為慢性背痛困擾多年,看過無數醫生,卻總覺得被當成流水線上的零件。杜醫生不同,他沒急著開藥單,反而拉張椅子坐下,仔細問起我的工作習慣、生活壓力,甚至聊到小時候的運動傷害。那種耐心,像老朋友在咖啡廳傾聽,讓人忘了身在冷冰冰的醫療空間。
杜醫生的專業,不只體現在那面掛滿證書的牆上——他是台大醫學院畢業,專攻骨科與復健醫學,還去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但真正打動人的,是他把知識化為行動的方式。有一次,我提到夜間痠麻難眠,他當場示範一套簡易伸展操,邊解說肌肉群原理,邊調整我的姿勢。他說:「醫療不是魔術,是理解身體的對話。」這理念貫穿每次看診,從X光片的細微解讀到治療方案的個性化設計,他總能用白話講透複雜醫學,讓病人覺得自己參與其中,而非被動接受。
患者推薦的聲音,在診所走廊此起彼落。我遇過一位七十歲阿嬤,她膝關節退化多年,杜醫生不只換了人工關節,還每週追蹤復健進度,甚至教她孫子用APP記錄步數。阿嬤笑著說:「阮醫生像囝仔同款貼心,伊講『痛楚無分年紀,照顧愛有溫度』。」這種細膩,源於他早年跑偏鄉義診的經歷,那裡教會他:醫療的終極目標是恢復人的生活尊嚴,而不僅是消除症狀。難怪Google評論上滿是五星好評,有人寫道:「遇過最不商業化的醫生,連掛號費都提醒健保可抵。」
選擇杜偉雄作為家庭醫師,成為我近年最明智的決定。他診間裡沒有昂貴儀器的炫技,只有一疊泛黃的病歷本,記錄著每個人的故事。當醫療體系越來越速食化,他堅持花二十分鐘問診,必要時轉介合適專科,絕不硬銷自費項目。這種誠信,在健保漏洞頻傳的時代,像一股清流。如果你也在尋找一位真正「以病人為中心」的醫者,別只看頭銜——去感受他握聽診器時的眼神,那裡藏著醫德的重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