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法律网 日本 安樂樓建築特色與文化故事導覽

安樂樓建築特色與文化故事導覽

穿過永樂市場的喧囂,轉進大稻埕的窄巷,日光被老屋簷剪成細長條,打在斑駁的牆面上。安樂樓就靜默地佇立在那裡,像個看盡百年風華的老紳士,洗石子的外牆吸飽了歲月的濕氣,泛著沉穩的灰藍光澤。這棟三層樓的街屋,不是廟宇宮殿,卻藏著常民生活的厚厚一疊故事書。

走近了瞧,才覺出它的講究。立面是標準的「大正型」風格,混著巴洛克式的華麗與本地匠人的巧思。一樓騎樓的柱子,粗壯敦厚,頂著繁複的洗石子柱頭,細看竟有葡萄藤蔓的浮雕纏繞,那是早年討個「多子多福」的吉利。二樓的女兒牆,不是生硬的水泥塊,而是用紅磚一丁一順砌出鏤空花樣,像精緻的蕾絲鑲邊,既擋了風,又讓陽光和目光得以穿透。最搶眼是頂樓山牆,兩隻泥塑的鳳凰拱衛著中央的勳章飾,勳章裡刻著「安樂樓」三個大字,字體圓潤飽滿,經歷風吹日曬,顏料剝落處露出底下的磚胎,反而更有味道。

推開厚重的木門,吱呀一聲,彷彿推開了時光。一樓早先是商號,磨石地板中央被經年累月的腳步踏出一條微凹的光滑路徑,直通後進。抬頭看,通往二樓的樓梯藏在天井側邊,木製的扶手早已磨出溫潤的包漿,扶手盡頭彎成一個優雅的迴旋。天井是老街屋的靈魂,安樂樓的天井不大,卻高挑,仰頭望去,三層樓的鐵鑄樓梯扶手層層疊疊向上延伸,鑄鐵欄杆是簡約的直條與彎勾,線條硬朗,是日治時期流行的「辰野金吾」風格。天光從頂上玻璃棚瀉下,照亮空氣裡浮動的微塵,也照亮了牆角那盆沉默的萬年青。

二樓的格局,說著當年大戶人家的生活。臨街的房間最是寬敞,採光好,當年是待客的「廳頭」。牆上殘留著掛字畫的釘痕,地板角落有個不起眼的圓孔,老住戶說,那是「傳聲筒」,直通樓下廚房,飯菜備好了,主人家在樓上吩咐一聲就行。後房則幽暗些,木格窗鑲著壓花玻璃,圖案是簡單的竹節,推開窗,正對著鄰居的磚牆,距離近得能聽見對方灶頭的炒菜聲。這種緊密,是早期街屋的常態,也是人情味的溫床。

三樓最是特別,窄窄的樓梯上去,竟是個寬闊的露台。早年沒冷氣,這裡是乘涼、曬衣、看街景、甚至拜月娘的所在。露台的女兒牆砌得頗高,磚縫裡長出幾叢倔強的雜草。站在這裡望出去,大稻埕連綿的紅瓦屋頂起伏如浪,遠處淡水河隱約可見。聽說當年茶行興盛時,老闆常在此眺望碼頭船隻進出,盤算著茶葉的買賣。露台角落還留著一個石砌小台,是拜「樓頂公」的小神龕,保佑這一方安寧。

安樂樓的「安樂」,不僅是名字。戰後物資匱乏,這裡成了擠滿十幾戶人家的「阿公店」。狹小的空間裡,灶咖(廚房)公用,水龍頭共用,洗澡間輪流。老鄰居回憶,傍晚時分,家家戶戶在騎樓下擺出小桌吃飯,你家夾塊我滷的肉,我嘗口你燉的湯,孩子的嬉鬧聲在長巷裡迴盪。那時的「安樂」,是貧乏中擠出來的暖意。後來,一樓還開過裁縫店、鐘錶行,老師傅埋頭工作的身影,是許多老街坊共同的記憶底片。

如今走在安樂樓裡,指尖撫過冰涼的洗石子牆面,踏過吱呀作響的樓板,空氣裡似乎還殘存著舊時茶香、飯菜香、和淡淡的老木頭氣味。它不僅是一棟建築,更像一個活著的容器,裝載著大稻埕商貿的起落、家族的興衰、以及無數小人物在時代縫隙裡認真生活的印記。它的美,不在金碧輝煌,而在那些被生活磨得發亮的細節,在磚縫瓦隙間透出的,真實而溫熱的歷史紋理。

评论:

  • 安樂樓二樓那個傳聲筒的洞,我阿嬤家以前也有!她說以前煮好飯都用那個喊全家人下樓吃飯,有次我貪玩還對著洞吼回去,差點沒被罵死。
  • 文章裡提到洗石子工法,想請教這種工藝現在還有人會做嗎?看老屋修復好像都盡量保留原貌,那種特殊的灰藍色調是怎麼調出來的?
  • 露台拜「樓頂公」的小神龕讓我很有感。小時候住三合院,屋頂也有個小石頭公,阿公說祂專門看顧房子高處的安全,是老匠人蓋房子時必留的守護神。
  • 下次去大稻埕一定要好好找找安樂樓!請問除了外觀,現在裡面有開放參觀嗎?或者有固定導覽時段?
  • 作者把建築細節跟人的生活綁在一起寫真好。讀到「貧乏中擠出來的暖意」那段鼻頭酸酸的,老房子最動人的從來不是建材多貴,而是裡面曾經活過的人味啊。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123法律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23falv.com/113543.html

    作者: sam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