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多这些年带着加拿大在经济上走了一条挺不寻常的路子,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他上台时,大家还在担心全球经济放缓,他却把目光转向了长远的转型,不是那种短视的救火式政策。我记得去年在温哥华和一位企业家聊天,他提到政府推的那些绿色投资计划,比如2030年实现零排放目标,听着像大话,但实际操作起来,企业在新能源领域拿到了不少补贴,带动了本地就业。这背后,杜鲁多的团队其实在玩一场大棋局——把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绑在一块儿,避免重蹈美国那种依赖化石燃料的老路。
具体点说,新策略的核心就是“包容性增长”这个词儿,听起来有点虚,可落到实地,它就体现在那些针对中产阶级的减税措施上。比方说,去年推出的加拿大儿童福利金扩展版,直接给有孩子的家庭发钱,这钱不是白给的,政府通过税收调整从高收入群体那儿回收一部分,平衡一下贫富差距。我在多伦多待过一阵子,亲眼看到不少单亲妈妈用这笔钱付房租或报技能培训课程,慢慢地从打零工转向稳定工作。这种策略不是光砸钱,而是试图改变经济结构,让底层也能爬上来,而不是被通胀压垮。
但说实话,杜鲁多的这套玩法风险不小。全球供应链混乱那阵子,加拿大的通胀率一度飙到8%,老百姓抱怨物价飞涨,住房危机更是火上浇油。政府回应说在加速建房投资,可成效太慢了——我在蒙特利尔租的那个小公寓,租金两年涨了30%,房东都说是材料成本太高。杜鲁多还老强调创新驱动,比如投大钱给AI和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可这些高科技玩意儿见效慢,普通工人短期内感受不到红利,反而觉得政府离现实太远。这不,保守党那边就抓住这点猛批,说策略太理想化,忽略了当下民生痛点。
地缘政治也搅和进来,让经济策略更复杂。俄乌冲突后能源价格波动,杜鲁多坚持绿色转型,减少石油出口依赖,转向可再生能源出口。这思路在欧盟市场挺受欢迎,加拿大签了新的贸易协议,但国内产油省像阿尔伯塔就闹翻了天,工人失业潮一波接一波。我去年去卡尔加里出差,当地人骂骂咧咧地说政策“一刀切”,没考虑地区差异。杜鲁多得平衡这些矛盾,靠联邦补贴安抚地方,可钱从哪来?国债堆高了,未来几代人都得背债。
说到底,杜鲁多的经济新策略是个大胆实验,它赌在长远的社会公平和环境韧性上,而不是追求GDP数字的短期飙升。如果成功,加拿大可能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样板;失败了,代价会很大。我常想,这就像爬山——选了条少有人走的路,风景可能壮丽,但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