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親戚跑貸款,才發現台灣的銀行利率遊戲比夜市殺價還精彩。表面廣告寫著「1.58%起」,那個「起」字小到要用放大鏡看,下面還藏著一排「依本行審核結果為準」的免責聲明。跑了幾間銀行,跟理專泡茶聊天挖出的門道,比網路上查的乾貨真實多了。
想找最低息?先看你是哪種人。信用分數750以上、有穩定公職鐵飯碗、名下還有房產的,恭喜你,銀行搶著當你乾爹。台銀、土銀這類官股行庫,對這類「優質客戶」確實敢給到1.8%以下的信用貸款利率,額度也大方。但若你是自由接案、收入波動大,就算年薪破百,官股行庫可能只給你客套微笑,轉身端出2.5%起跳的菜單。
別小看純網銀,他們砍利率像在砍水果。像樂天銀行、LINE Bank這類沒實體店的,省下租金人力,最近搶客戶搶得兇。樂天用「綁定自家帳戶扣款」當誘餌,信用良好者利率能壓到1.65%左右;LINE Bank更狠,新戶專案曾出現過1.58%超殺價。但魔鬼在細節裡:這些甜頭多半限前半年,後面利率會跳升,額度上限也常卡在80萬。適合短期週轉、手腳快算得精的人。
真正被傳統銀行晾在一旁的中小企業主,我發現轉個彎找信用合作社反而有驚喜。像台北幾家老字號信合社,對開小店、擺攤二十年的「土性客戶」特別友善。他們不看華麗報表,店東拿三十年繳清的房產當擔保,加上穩定流水帳,談到2.3%上下不算難。某信合社理專私下說:「我們看人看『氣口』啦,隔壁麵攤老闆每天現金收滿抽屜,比科技新貴被裁員的風險更低。」
利率陷阱比你想的深。廣告上斗大的「1.XX%」常綁著開辦費、帳管費、信用保險費。某大銀行標榜1.88%,但加上動輒破萬的開辦費,攤算下來真實利率飆破2.2%。更坑的是「信用保證保險」,美其名幫你增貸,實則保費灌進本金算利息。曾遇過客戶借100萬,信保費先扣3萬,等於實拿97萬卻要付100萬的利息,真實成本直接多跳一級。
與其盲目比數字,不如拿三把尺量自己:一量還款能力,每月還款額別超過收入三分之一;二量資金急迫性,真要救命錢時,2.5%能馬上撥款比空等1.8%實在;三量銀行眉角,找往來久的銀行談心,有時理專手上有「人情利率」的額度。上次陪朋友去他薪轉銀行,亮出五年定存單,理專當場把表定2.3%砍到2.05%,還免了開辦費。
低息是王道,但別被數字蒙了眼。把總費用年百分率(APR)算清楚,再硬的數字也會說話。有些銀行玩文字遊戲,把「開辦費」改名「手續費」就以為能瞞天過海。記住:真正的好deal,是銀行賺該賺的,你借得沒壓力,兩邊半夜都睡得著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