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剛出社會那會兒,薪水微薄,卻迷上了刷卡購物的快感。每個月帳單來時,只還最低金額,覺得輕鬆又省事。誰知道,這小小的習慣,竟像滾雪球一樣,讓債務越積越多。有次深夜加班,看著螢幕上的利息數字不斷跳升,我才驚覺:這不是在省錢,是在把自己推進火坑。最低還款表面上給你喘息空間,背地裡卻用高利率啃噬你的財務健康。銀行不會告訴你,那些看似溫和的數字,一年下來能讓你的債務翻倍。這種惡性循環,不只掏空錢包,更耗盡心力,讓人夜夜難眠。
為什麼最低還款這麼害人?關鍵在複利魔咒。當你只付最低額,剩下的本金會持續累積利息,下個月又滾入新債務。舉個例子,假設你欠款五萬塊,年利率15%,如果每月只還最低額(通常是欠款的1-3%),一年後你可能得多付近萬元的利息,債務反而變大。更糟的是,這會養成心理依賴:你開始覺得「反正只還一點點就好」,不知不覺中,消費失控,刷卡買非必需品,像是新款手機或奢侈品。日子久了,債務像無底洞,薪水一入帳就被利息吃掉大半。我遇過不少朋友,就這樣陷入焦慮漩渦,連基本生活開銷都得借錢周轉。
要打破這循環,得從根下手。別急著自責,這不是你的錯,而是系統設計的陷阱。我花了兩年摸索,總結出實用三步驟,幫自己爬出深淵。第一步,徹底面對數字。找個安靜的下午,拿出所有帳單,計算總債務和實際利率。用Excel或免費APP如「MoneyWiz」,輸入每筆卡債,看看利息如何吞噬你的收入。我發現,光是這一步,就能點醒麻木的心——當數字赤裸攤開,你會瞬間清醒,原來省下的咖啡錢,全被利息偷走了。
第二步,重塑還款策略。別再被最低額迷惑,優先攻擊高利率債務。把每月可動用資金分成塊:一部分付基本生活費,剩下全力砸向利息最高的那張卡。如果薪水有限,試著談判降低利率,或轉到低息貸款整合債務。我當時選了「雪球法」:先清掉最小額的卡債,累積成就感,再挑戰大魔王。過程辛苦,但三個月後,看到債務數字開始下降,那種解脫感比刷卡爽快百倍。
最後一步,重建消費紀律。這最難,卻最關鍵。養成記帳習慣,每天花五分鐘寫下開支,區分「需要」和「想要」。我隨身帶小本子,每次想衝動購物前,問自己:「這東西真能讓我幸福,還是只是短暫快感?」漸漸地,學會延遲滿足——把省下的錢存進緊急基金,或投資指數基金,讓錢為你工作。記住,擺脫惡性循環不是一夜奇蹟,而是微小堅持的累積。兩年後的今天,我不僅清光卡債,還存下第一桶金。回頭看,那段掙扎教會我:真正的自由,始於對金錢的敬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