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颱風夜,天花板滲水的塑膠桶又滿了,我蹲在牆角用毛巾吸水時,手機突然跳出「國宅中籤通知」。那種不真實感像作夢,直到現在每早推窗看見社區綠地,指尖碰到紮實的磚牆,才確信這方天地真的屬於我。
這些年陪親友跑了七趟公所,整理過三份被退件的申請書,才摸透所謂「資格」不只是紙上年收數字。像阿芬姐在早餐店揉麵團,每月實拿兩萬八,但勞保級距掛在最低標,承辦人指著保單搖頭:「妳這要附全年薪資轉帳明細加老闆切結書。」還有開計程車的陳伯,兒子掛戶籍卻在國外留學,差點因「實際居住」認定卡關。魔鬼藏在細節裡:你的郵局存摺若突然多筆百萬匯款,就算解釋是親友借款,都可能被當成隱匿資產。
真正煎熬的是送件後的等待。我見過拄拐杖的婆婆每週一準時到區公所報到,櫃檯人員嘆氣:「阿嬤,有消息會通知啦。」她怯怯地說:「我怕你們找不到人…」後來才懂要盯緊「共同承購」名單更新,當發現自己從候補三百多名往前跳五十位,趕緊補齊最新所得證明,這動作讓我在三個月後突然接到電話:「下週三帶印章來抽籤!」
現在看新住戶抱著成疊文件衝進辦公室,總想起當初在影印店崩潰的自己——戶籍謄本要三個月內,存款證明得抓對日期,離婚協議書漏了法院章。更別說中籤後跑銀行辦優惠利率,擔保人臨時反悔的兵荒馬亂。最近聽說有人用假租約騙「無自有住宅」資格,結果過戶前被鄰居舉報,官司纏訟兩年。公屋是救命繩,抓緊了就能上岸,但繩上打結處,得親手慢慢解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