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領到債券利息的那天,我盯著銀行帳戶多出的數字發呆。那筆錢不像加班費需要熬夜換取,也不像業績獎金得看客戶臉色,它就這樣靜靜躺著,像棵按時結果的果樹。那年我辭去天天加壓的工作,開始學著讓錢為我幹活。
債券的本質其實很單純:借錢收租。政府蓋橋缺資金,企業擴廠要銀彈,他們發行債券向你調頭寸。你當金主,他們按時繳利息,到期還本金。這和股票最大的不同在於,債券持有人是債權人而非股東。公司賺翻了你拿固定利息,公司倒楣了你的債權順位排在股東前面。
挑債券像選房客,信用評等是關鍵履歷。美國公債像公務員房客,利息少但準時;投資級公司債像白領階級,報酬好些也穩當;高收益債則像創業家,可能給你驚喜回報,但也可能突然失聯。我書桌玻璃墊下還壓著張泛黃剪報,記錄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時,持有其AAA評級債券的投資人最終拿回八成本金,而股東血本無歸。
實戰操作時發現三條路徑:直接買債券得熬到期才保本,像定期存款不能提前解約;債券基金由專家調配組合,但每年管理費會啃食收益;ETF最合我胃口,像菜市場買綜合水果籃,千元就能買到各國債券組合。有回我買進某新興市場債ETF,當月就收到來自巴西鐵礦公司、墨西哥石油債和印尼基建債的利息,三筆錢加起來剛好付女兒的鋼琴學費。
別被「穩健」二字騙了。去年聯準會升息,我持有的二十年期公債價格暴跌15%,雖然利息照發,帳面虧損還是讓人失眠好幾晚。通膨更是隱形小偷,當消費者物價年增5%,領3%利息等於實質虧損。現在我的債券組合像調雞尾酒:三成抗通膨債券(TIPS),四成短期公司債躲利率風險,剩下撒在新興市場債賺匯差,每季再平衡就像幫花園除草。
真正厲害的現金流要會自己長大。我把每季收到的利息設定自動再投資,就像把母雞下的蛋再孵成小雞。五年下來,光利息再投資的部份就多養出七檔債券,每月現金流比最初多滾出38%。有次和老同事聚餐,聽他們抱怨業績壓力,我抿口咖啡沒說話,手機震動顯示剛入帳的利息通知,那滋味比拿鐵還香醇。
現在書房窗台養著薄荷草,每天摘幾片泡茶時總想起債息。植物要時間扎根,現金流得耐心培育。當市場恐慌拋售債券時,我反而加碼撿便宜,那些折價債券就像超商即期品,花更少錢買等值的利息權。被動收入的真諦不在躺賺,在打造能穿越景氣循環的收租系統,讓你在風雨飄搖時,仍有穩穩的現金流托住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