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香港的投資市場越來越熱鬧,我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全球資產配置的老手,發現美債ETF成了不少人的新寵。為什麼?因為它讓普通人也能輕鬆參與美國國債市場,不用飛去紐約或開複雜的海外賬戶。想想看,美國國債向來被視為避險天堂,風險低到幾乎像存錢在銀行,但收益卻有機會跑贏通脹。我自己就從2020年開始布局,透過香港的券商平台買賣,過程簡單到像在網購。記得第一次下單時,我還擔心手續費高或匯率損失,結果幾分鐘就搞定,資金當天到賬。這種便利性,加上ETF的流動性強,隨時能進出,難怪它成了退休族或穩健投資者的首選。
說到美債ETF的本質,它其實是把一堆美國國債打包成一個基金單位,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交易。聽起來很專業,但運作超直觀:你買一股ETF,就等於間接持有美國政府發行的債券,這些債券有固定利息和到期日,風險幾乎是零——畢竟美國政府違約的機率微乎其微,歷史上從未發生過。我研究過數據,像iShares的美債ETF(代號TLT)過去十年年化回報約3-4%,雖然不高,但勝在穩定。反觀股市,波動起來能讓你心跳加速,2022年那波熊市我就親身體驗過,資產縮水兩成,但美債ETF反而小漲,成了我的救命稻草。這種低風險特性,特別適合經濟不確定時期,像現在通脹高企或地緣政治緊張時,資金自然流向這裡避風頭。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買賣美債ETF的門檻低到驚人。你不需要百萬身家,幾千港幣就能入場,而且管道多元:從傳統券商如滙豐或中銀,到線上平台如富途牛牛,都支援交易。我常跟朋友分享,選平台時要看手續費和匯率成本——有些券商收0.1%佣金,加上美元兌換差價,長期下來會蠶食收益。建議新手先開個模擬賬戶試水溫,我當初就這樣練手,熟悉了訂單類型(如限價單或市價單),避免衝動下單。更重要的是,ETF的報價透明,香港交易所實時顯示價格,不像個別債券得自己追蹤殖利率曲線。舉個例子,去年聯儲局升息時,美債價格下跌,但ETF因為分散持倉,跌幅溫和,我趁低吸納,等利率平穩後就小賺一筆。這種靈活性,讓你能動態調整策略,不用綁死資金。
當然,低風險不代表零風險,美債ETF還是有潛在陷阱。利率變動是最大敵人:當聯儲局升息,債券價格會跌,ETF淨值跟著下滑。我記得2023年初利率飆升時,我的持倉短暫虧了5%,幸好我堅持長期持有,等降息預期升溫才回本。另一個風險是匯率波動——ETF以美元計價,港幣貶值時,收益可能被吃掉。我的對策是分批買入,別一次all-in,並搭配外匯對沖工具。收益部分,別期待暴利,它更像穩健的現金流:每年配息約2-3%,加上資本增值,長期複利下來,十年翻倍不難。我算過,如果每月定投一萬港幣,退休時累積的收益夠支付基本開銷。總的來說,它適合當資產組合的基石,比例控制在30%內,搭配股票或黃金來平衡。
回顧我的投資旅程,美債ETF教會我耐心和紀律。市場噪音再多,它始終提供一個避風港,讓我能專注在生活上。下次經濟風暴來臨時,你可能會感謝自己早早布局了這塊壓艙石。
【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