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外的台北飄著細雨,咖啡廳裡鄰桌兩位年輕人的對話飄進耳裡:「銀行說利率可以給到2.06%,但隔壁那家又說能談到1.98%,到底怎麼選?」另一個苦笑:「頭期款湊得快斷氣,結果仲介突然說還有火險、地政規費沒算進去…」我默默攪動著冷掉的拿鐵,想起上個月幫老同學審視房貸合約時,發現光是被忽略的「提前清償違約金條款」,三年內就可能讓他多付十幾萬。私樓按揭這條路,原來這麼多人是摸黑走過來的。
所謂的「利率優惠」根本是場迷霧戰。前年幫陳先生爭取到1.88%的甜蜜點,關鍵不在他的百大企業職稱,而是抓住那家銀行當季衝刺「綠色建築貸款」的指標。銀行櫃檯永遠不會告訴你,他們每季都有隱藏KPI:可能是都會區小坪數物件,或是首購族佔比達標獎勵。我總在客戶簽約前多問一句:「這利率專案名稱是什麼?」翻出銀行官網角落的活動頁面,果然發現符合「菁英加碼專案」資格,當場再砍0.07%。
選銀行像在菜市場挑秋刀魚——新鮮度比漂亮更重要。李小姐去年被「轉貸降息0.3%」的橫幅吸引,沒注意到細則裡藏著五千元帳管費與八仟元代書費。我帶她跑遍六家銀行,最後選中那家要求綁定活儲帳戶的,表面利率多0.05%,但每月薪水自動轉入就免收帳管費,加上網銀轉帳免手續費,每年反而省下六千多。魔鬼藏在「非利率」條款裡:信用卡免年費次數、跨行提款減免次數,甚至房貸戶專屬理財講座,都是隱形回饋。
壓力測試不是走過場,而是救命繩。看過太多人捧著年薪百萬證明以為穩過,卻被銀行打回票,問題出在那筆五十萬的信貸還剩兩年。銀行計算收支比的公式比你想得更刁鑽:他們會把「信用卡循環額度」的10%計入負債,就算你從來只繳最低金額。上個月幫一對夫妻做沙盤推演,刻意讓他們在申請前半年停止大額刷卡,把每月健身房扣款從信用卡改帳戶扣繳,收支比立刻從55%降到42%,成功避開加徵0.25%風險利率的命運。
簽約當天要帶的不該是喜悅,而是放大鏡。林先生去年差點踩進「彈性還款」的陷阱,合約第三頁小字寫著「前三年每月可少繳本金,第四年起本息攤還金額增幅不得超過30%」,聽起來很人性?實測後發現第四年月付金會暴增四成。更別說那些藏在附件裡的殺手:估價報告費要收八千(市價五千)、火險指定投保某公司(年費貴六百)、甚至要求設定「存款自動補繳」功能(帳戶低於五萬就扣款)。這些細節堆起來,十年可能多付一台國產車。
省息真正的戰場在交屋後。多數人不知道還款滿一年就能談降息,我總叫客戶在繳完第十二期房貸後,帶著整年繳款紀錄走進分行:「有其他銀行提供轉貸減碼,但覺得貴行服務不錯,如果能調整利率…」八成經理會當場打電話請示。張姐更狠,去年把股票倉位轉到貸款銀行達標VIP門檻,利率直接降0.15%,每年少付兩萬四,比操作股票還賺。還有個絕招是「雙週繳款」,表面看只是從月繳改兩週繳,三十年房貸竟能縮短四年又七個月,省下的利息夠帶全家去北歐玩兩趟。
深夜整理著客戶的房貸分析表,螢光筆劃過那些被省下的六位數金額。忽然想起咖啡廳那兩個年輕人——如果他們知道某家外銀正偷偷用「數位帳戶扣繳」名義加碼減息0.08%,或是某公股銀行對醫師職稱的認定包含中醫師,或許就不用苦惱得皺眉頭。把剛寫完的「轉貸成本試算指南」存進雲端,關燈前順手將桌曆翻到下一頁,紅圈標記著後天要陪王先生去重新談判違約金條款。這行做了十五年才悟透:銀行不是敵人,但絕對是精明的生意人,而我們要做的,不過是讓這筆人生最貴的交易,少點遺憾罷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