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我在台北租第一間小套房時,房東遞來合約,我急著簽名搬進去,壓根沒注意角落那行小字:「印花稅另計」。幾個月後收到稅單,才驚覺多付了好幾千塊。那時我才明白,租屋不只是談租金押金,印花稅這隱形成本,稍不注意就讓荷包大失血。
印花稅到底是什麼?簡單說,政府對租賃合約課徵的稅,就像給交易蓋個官方印章。在台灣,依印花稅法規定,只要是書面租約,不論你是房東或房客,都得按租金總額繳稅。這稅率固定是千分之一,聽起來不多,但累積起來很可觀。舉個例,月租兩萬的套房,租一年總租金二十四萬,印花稅就是240元。這筆錢通常由雙方協議分攤,多數合約寫明房客負擔,但別傻傻全扛,簽約前一定得先釐清。
計算方式其實不複雜,關鍵在抓準「租金總額」。假設合約寫明租期兩年,月租三萬,總租金就是72萬,印花稅720元。但實務上陷阱多:如果租金含管理費或水電,這些額外項目要不要計入?答案是看合約寫法。若白紙黑字列為租金一部份,就得全算;分開標示的話,可能避開。我有次幫朋友談租約,硬是把管理費拆出來單獨簽補充協議,省下近半稅金。
省錢技巧首重合約設計。別急著簽定型化契約,試著和房東協商租金結構。比方說,把長期租約拆成數個短期合約,每份租金總額壓低,若單份租金低於12萬台幣(印花稅起徵點),甚至能免稅。或者,約定部分租金用服務費名義支付,只要不寫進租約主文,就能避開課稅。但切記,這些手法得合法,別造假金額,否則被稅務機關查到,罰款更慘。
電子化也是妙招。現在政府鼓勵電子合約,用線上平台簽租約,印花稅率有時有優惠,或直接免徵。我去年換租辦公室時,透過內政部認證的租賃系統簽約,省了印花稅還少跑一趟稅捐處。另外,留意地方政府減免政策,像新北市對弱勢租客有補貼,申請成功就能抵稅。實戰中,養成習慣:簽約前拿計算機按一遍總稅額,再和房東明算帳,往往能砍掉隱藏成本。
歸根究柢,印花稅雖是小錢,卻反映租屋市場的細節智慧。忽略它,等於放任錢從指縫流走;掌握它,不僅省荷包,更能練就談判眼力。下回租屋前,花五分鐘精算,你會感謝自己的精明。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