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機場的候機大廳永遠像個微型聯合國。上週送表弟飛杜拜時,旁邊坐著十幾個穿褐色制服的中年人,領隊正用印尼語夾雜阿拉伯數字反覆確認注意事項。我遞了包千層糕過去,領頭的巴蘇大叔眼睛笑成一條縫:「去蓋世界盃球場呢!薪水是家鄉水泥廠的三倍。」他手機殼背面塞著張泛黃照片,三個孩子舉著寫「爸爸帶巧克力回來」的紙板。
這種場景正從中東蔓延到全球。去年在台北捷運工程認識的蘇門答臘焊工阿迪,如今Line動態滿是北海道滑雪場的鋼構照片。他去年考取日本特定技能簽證時,把焊接證書影本過塑掛在租屋處牆上,旁邊貼著日文助詞表。「雅加達仲介所現在像補習班,」他傳語音給我時背景有風聲:「連四十五歲的阿姨都捧著平板學簡體字,說深圳電子廠包吃住。」
當卡達世界盃場館的燈光熄滅後,中東建築潮正緩步退場。但台灣半導體廠的無塵室、日本長照機構的溫熱毛巾、香港機場的貨運推車,接續點亮新的航路圖。雅加達職業訓練局去年增設冷凍空調維修班,報名排到明年雨季——因為新加坡食閣的製冰機永遠在等技工。我認識的日惹大學生瑞塔更絕,自學德文考取護理師執照,去年聖誕節從法蘭克福寄來照片,背景是萊茵河遊船,她推著輪椅上的老人笑得燦爛。
技能升級從來不只是證書問題。在杜拜帶裝修隊的琳達姊教我看她手機裡的秘密資料夾:沙烏地阿拉伯雇主偏愛晨禱後立刻開工,台灣工廠午休要關燈睡覺,德國養老院遞茶杯必須掌心朝上。她存著各國插座規格圖、齋戒月作息表,甚至韓國泡菜冰箱的溫控設定。「被孟加拉工頭騙過兩次薪水後,」她在視訊裡晃著勞工部投訴回條:「現在我連以色列勞工法第38條都能背。」
語言學習App的演算法最懂趨勢。去年印尼用戶搜索量暴增的詞組是「機械操作台警示燈日語怎麼說」、「粵語燙傷藥膏怎麼講」,TikTok上#KerjaLuarNegeri標籤下,最熱門是馬來西亞肉骨茶店收銀員教數字的影片。但真正改變命運的,往往是雅加達舊城區咖啡館裡的口語交換聚會——穿灰色制服的銀行警衛和首爾留學生練習韓文,桌角放著夜校的CNC工具機教材。
上個月在泗水職業展遇見的十七歲少年讓我印象深刻。他拿著自製的英文版3D列印作品集,仔細詢問加拿大農業簽證細節。「爺爺在馬來西亞割橡膠,爸爸在台北照顧阿公,」他指著手機裡的家庭相簿:「我想去溫室種蘭花,將來把荷蘭技術帶回班達楠榜。」塑膠袋裡露出德文單字卡邊角,被西爪哇的烈日曬得微微捲曲。
當各國機場的印尼祈禱室愈蓋愈大,這股移動力正改寫傳統僑匯模式。巴蘇大叔最近傳來的照片裡,沙漠營地架起投影機放線上課程,三十幾個戴安全帽的工人圍著學AutoCAD。他二女兒今年獲台灣獎學金念醫工,視訊時總提醒父親:「別再把薪水全寄回家,去報名那間沙烏地政府認證的電工班。」月光照在兩國時差之間,螢幕兩端的人都在解鎖新的生存密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