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幫親戚處理老宅過戶,地政士隨口問了句:「這房子現在值多少心裡有底嗎?」當場被問得語塞。這些年看著台北房價像搭了太空梭,但自家物件究竟漲了多少,還真說不出個精準數字。鄰居阿伯上個月成交的價格能參考嗎?樓下房仲掛的虛幻開價能當真嗎?正頭痛時,突然想起停車場那幅匯豐房貸廣告——指尖在手機螢幕上滑了三分鐘,竟解了這道困擾我兩週的難題。
深夜十一點蹲在書房地板翻權狀,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點開匯豐官網。導航列「免費即時物業估價」八個字在黑暗中發著微光。輸入地段路名那刻莫名忐忑,像等著揭曉考試分數。系統跳出同路段五年內成交紀錄時,忍不住湊近螢幕細看——原來後巷那棟翻新公寓去年悄悄賣了每坪破百萬,而巷口老公寓成交單價竟比我家還低十五萬。
當欄位跳至「房屋類型」時我愣了神。這間三十七年無電梯舊大樓,在房仲嘴裡是「珍稀低公設華廈」,在銀行眼中怕是「高齡需檢視物件」。勾選「公寓」時聽見心底嘆息,沒想到下一步的屋齡滑桿竟能拉到五十年。欄位設計意外地接地氣,連頂加違建都有勾選欄,還貼心附註「此項目可能影響估價結果」。
最關鍵的時刻在按下「取得估價」後降臨。手機震動時掌心微微冒汗,螢幕跳出數字那刻,書房窗外恰好駛過垃圾車〈給愛麗絲〉樂音。看著比預期高出12%的估值,突然理解為何朋友抵押房產創業前堅持先跑三家銀行估價。那些藏在備註欄的小字更有意思:「本估值考量近期同路段修正趨勢」、「衛浴未更新可能影響實際成交價」,彷彿有雙看不見的眼睛幫你掃描過房屋體檢表。
後來把估價報告轉給地政士看,他扶著眼鏡笑說:「匯豐這系統偷藏玄機啊。」原來最後那頁「貸款可行性評估」才是精華。當系統根據估值反推可貸金額時,連帶揭露了這間老宅的金融變現能力。想起十年前買房時得捧著資料跑三家分行比價,現在睡前裹著毛毯就能看見自家磚瓦疊成的數字堡壘,連月付金額都幫你換算成便利店咖啡的杯數。
這週末散步特地去看了巷尾那間掛售兩年的店面。在匯豐估價頁面輸入門牌時,終於看懂為何房東寧可空租也不降價——系統跳出的估值竟比開價還高三成。突然領悟到,當銀行的冰冷數據遇上台灣人對房產的灼熱執念,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早不只是混凝土的計價單位,更像是窺看城市脈動的經濟顯微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