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著毛毛雨,我在忠孝東路巷子裡那家常去的咖啡店躲雨,隔壁桌兩位阿姨的對話飄了過來:「哎,那張匯豐的禮券快到期了,附近哪裡能換掉啊?百貨公司專櫃能用嗎?」另一個阿姨皺著眉翻著手機:「好像有限制耶… 網路上說要找特定點,但資訊好亂。」看著她們有點苦惱的樣子,我突然想起自己這兩年處理過不少匯豐禮券的經驗,從一開始摸不著頭緒到後來熟門熟路,確實累積了些心得。這種銀行發的禮券,好用歸好用,但真要找到方便又安心的地方兌換或交易,還真有點小學問。
講真的,匯豐禮券的靈活性不如現金,但折扣或回饋往往很吸引人。問題就出在「用在哪」和「怎麼換現」。我自己的做法是分兩條路走:想直接消費掉,就瞄準大型、穩定的合作點;想換現金周轉,就得找對管道,安全第一。先說直接消費吧,這最省事。
大型連鎖量販店絕對是首選,像家樂福、大潤發這種,幾乎全台分店都收匯豐禮券,而且金額通常無上限。我記得有次手上有張面額不小的禮券,就是直奔內湖的家樂福,從生鮮食品、日用品一路買到3C家電,結帳時櫃檯刷過禮券條碼,過程順暢得跟用現金卡一樣,店員眼皮都沒抬一下,顯然是日常操作了。這種地方的好處是明碼實價,不用擔心被折價或囉嗦。
再來是百貨公司體系,特別是跟匯豐有長期合作的那幾家,例如遠東SOGO、新光三越。不過這裡有個小眉角要留意:不是所有櫃位都收!我的經驗是,化妝品專櫃、精品服飾收的機率很高,但一些快閃店或設計師小櫃位可能就不行。最穩的做法是直接到百貨公司的服務台問清楚,或者事先打電話到想消費的專櫃確認。上次在信義區的遠百A13,我就是直奔服務台,小姐很熟練地遞給我一張清單,上面列著當期所有接受匯豐禮券的櫃位,省下我不少瞎逛的時間。
如果你手上禮券金額不大,只想吃個飯或喝咖啡,連鎖餐飲集團也是好選擇。像王品集團旗下不少餐廳(西堤、陶板屋等)、cama café、或是某些百貨美食街的連鎖櫃位,接受度都很高。我有次在板橋大遠百的美食街,用匯豐禮券買了碗鼎泰豐的排骨炒飯加小籠包,結帳時店員完全沒多問,直接操作。這種小額消費特別適合消化零頭。
好,那如果想換現金呢?這就比較需要技巧和風險意識了。老實說,我不太推薦路邊隨意找陌生人面交,尤其網路上那些來路不明的收購社團,風險太高。我試過比較穩妥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找信用良好的實體禮券收購店。台北的話,像後火車站太原路、或是光華商場周邊,有些老字號的票券行。這些店通常有固定店面,收購流程透明,會當場驗證禮券真偽,然後按面額打個折扣給你現金。折扣率會變動,看當時市場需求和禮券效期,大約在85折到95折之間。重點是,進店前先觀察一下店面狀況,是不是開了很久?Google評價如何?我習慣第一次只拿小面額的去試水溫,建立信任感。記得一定要當場拿現金,要求開簡單的收據,白紙黑字寫清楚收了哪張禮券、金額多少,雙方簽名,保障自己。
第二種是利用自己信任的社群或朋友圈。我在幾個小型商務社團裡提過手上有禮券想轉讓,反而有驚喜。像有次一位做進口服飾批發的熟識店家老闆娘主動問我,她剛好需要大量採購家樂福的商品當員工禮品,直接用接近面額的價格跟我換,雙方都開心。這種基於信任基礎的交易,往往折損最少,但可遇不可求。
最後提醒幾個血淚教訓:千萬別在禮券最後一刻才處理!我有次拖到效期前三天,收購店把折扣壓得超低,幾乎是逼著我賤賣,因為他們也怕來不及轉手。再來,交易時一定親眼看到對方把禮券序號核銷掉,曾有朋友網路面交,錢拿了,過兩週卻發現對方用影本去盜用,糾紛扯不完。還有,留意禮券背面細則,有些會限定商品類別(例如不能買菸酒、禮券、或特定品牌),消費前看清楚,免得到時櫃檯刷不過尷尬。
老實說,處理禮券最核心的成本其實是「信任」和「時間」。找到對的地方,省下的不只是金錢折損,更多是避免後續的麻煩和心累。那位咖啡店裡的阿姨後來怎麼解決的我不清楚,但希望她沒被網路上那些浮誇的「高價收購」廣告給騙了。匯豐禮券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用對方法,它就能好好發揮價值,而不是變成皮夾裡一張令人焦慮的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