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我一個老朋友在台北開車時出了場小車禍,雖然人沒事,但修理費卻高達十幾萬。他本來以為自己有保險,結果翻開保單一看,保額只夠付個零頭,最後還得掏光積蓄來填補。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保險保額不是隨便填個數字就好,它就像人生的安全網,太鬆會漏掉危機,太緊又浪費錢。
保險保額說白了,就是保險公司最多願意賠你多少錢。這數字聽起來簡單,但背後牽涉到你整個生活。我見過太多人只憑感覺投保,結果保額低得可憐,一出事才後悔莫及。舉個例子,假如你月薪五萬,背著五百萬的房貸,還有兩個小孩要養,那麼意外險或壽險的保額至少得是年收入的十倍以上,才能確保家人不會在你倒下時陷入困境。
規劃保額時,得先盤點自己的財務拼圖。想想看,你每個月有多少固定支出?房貸、車貸、小孩學費這些負債加起來,再算上生活費和可能的醫療開銷,就是最基本的保障需求。我習慣每半年重新檢視一次,因為人生變動太快了,像去年我換工作收入增加,就立刻調高了保額。別忘了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年輕時保費便宜,保額可以拉高點,等到四五十歲身體有小毛病,可能就得多花錢才能買到足夠保障。
很多人犯的錯是貪便宜選最低保額,或者反過來買過高,結果保費壓得喘不過氣。我有次和保險顧問聊天,他提到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單身工程師年收百萬,卻只買了五十萬的意外險,結果一次出差意外受傷,醫療費遠超過保額,差點破產。另一個常見誤區是忽略通膨,十年前買的保額現在可能連一半價值都沒有。所以,別只依賴保險業務員的話,自己動手算一算,網路上有免費工具能幫忙,像是我常用某個APP輸入收入和負債,就能估算出合理範圍。
聰明規劃保額的關鍵在於平衡。它不只是數字遊戲,而是對未來的負責。我建議從核心保障開始,比如先搞定壽險和醫療險的保額,再考慮投資型保險。找個可信賴的財務顧問聊聊,他們能幫你避開陷阱。記住,保險不是買了就忘,它得隨著人生階段調整,就像我現在四十歲了,保額重心從意外轉到退休儲備。好好規劃,才能讓這張安全網真正接住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