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台用了十二年的印刷機還在廠房角落運轉著,油墨味混著鐵鏽味瀰漫在空氣裡。李老闆拍著機器外殼對我說:「這老夥計當年要價三百萬,現在送人都嫌佔地方。」他苦笑著翻開滙豐的資產評估報告,指尖停在「重置成本法」那欄數字上——機器殘值被標註為四十七萬。「銀行說這叫客觀估值,但我摸著它燙手的溫度,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在台北民生東路的滙豐分行裡,專案經理Vivian的馬克杯總飄著濃縮咖啡香。她經手上百件企業貸款案,最常看見老闆們把資產評估當成會計作業。「估值不是填表格,是幫資產說故事。」有次她指著某科技廠的專利權評估解釋:「這份報告要同時說給三種人聽——會計師看數字合規性,銀行風控看擔保變現力,企業主自己得看懂未來現金流。」
去年有間老牌食品廠讓我印象深刻。第三代接班人拿著祖父時代買的市中心倉庫估價單,驚覺帳面成本僅八百萬的土地,市場比較法竟估到兩億。他原想用這筆錢擴建新廠,Vivian卻遞上另一份報告:「知道為什麼滙豐建議您保留嗎?」翻到現金流折現頁面,倉庫改建成商場的月租金收益,二十年後累計值會比賣斷多出三成。老資產突然長出新生命。
真正的高手玩估值像下圍棋。見過某精密零件廠在景氣低谷時,藉著滙豐的產業週期模型把設備估值壓低15%。表面看資產縮水,實則趁機重談貸款條件,省下的利息剛好夠升級自動化產線。等行業復甦時,用收益法重新估值竟跳增40%。「資產要放在時間軸上看流動性,」廠長敲著財務報表微笑:「機器會折舊,策略才會增值。」
最棘手的總是無形資產。某遊戲公司帳上現金不到千萬,靠著滙豐的IP估值模型,硬是把未上市的遊戲引擎估出上億身價。關鍵在評估師蹲點三個月,拆解出引擎的模組化授權潛力——連同人誌畫師買去改裝2D版本都能抽成。當專利權證書貼上「可分割授權」標籤時,財務長盯著估值書感嘆:「這哪是數字?根本是藏寶圖。」
最近幫朋友看某間診所的收購案。賣方強調裝潢花了五百萬,滙豐報告卻在「功能性折舊」欄位打了紅圈。原來無障礙電梯裝在後巷防火通道旁,法規更新後反而成違建。評估師的魔鬼細節藏在附錄第27頁:把拆除重建成本從資產總值扣掉後,淨值竟出現負數。朋友當場合上報告本苦笑:「差點花錢買債務。」
資產估值最弔詭處在於,當你真正讀懂它,數字反而最不重要。上個月某傳產老闆拿著厚達兩公分的評估書找我,翻到最後現金流量表時突然拍腿大笑:「早說嘛!原來銀行想看的是這個。」他指著折現率欄位解釋:「機器殘值再高,也比不過客戶預付金帶來的穩定現金流。」隔週聽說他用應收帳款融資談成更低利率。真正的好估值,會讓資產自己開口說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