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幾個朋友聊天,大家都在抱怨供樓壓力越來越大,尤其這幾年利率波動得厲害,搞得每個月繳房貸時心都在滴血。我記得自己十年前買第一間房時,那時候利率才1.5%左右,現在隨便問問銀行,動不動就飆到2%以上,加上通膨吃光薪水,真的讓人喘不過氣。這種時候,懂得比較年利率和玩點省錢策略,簡直是救命稻草。
談到利率比較,先別急著簽約,多跑幾家銀行聊聊絕對值得。像上個月我幫親戚看房貸,發現台灣銀行和兆豐的差異就挺明顯,台銀的固定利率大概落在1.95%到2.3%,兆豐則偏向浮動型,從1.85%起跳,但加碼後可能衝到2.4%。關鍵在於你的還款能力,如果收入穩定,選固定利率比較安心,避免央行突然升息搞亂預算;要是手頭緊,浮動利率初期可能省點錢,但風險高,萬一經濟變差,月付額暴增就慘了。另外,別忘了小銀行或信用合作社,有時它們為了搶客戶,利率會低個0.1%到0.2%,聽起來不多,但算在20年房貸上,省下來的錢夠你多出國玩一趟。
省錢策略這塊,我覺得最實用的是提前還款和調整還款方式。很多人拿到年終獎金就花光,其實每月多還個幾千塊,長期下來能砍掉一大筆利息。像我去年開始額外還本,算一算少付了快二十萬利息,這錢拿來裝修廚房多好。還有,別被銀行牽著鼻子走,談判時硬氣點,問問他們能不能給個優惠利率或減免手續費,我上次就靠著搬出競爭對手的報價,硬生生壓低0.15%。另外,寬限期這東西要小心用,頭兩年只還利息看似輕鬆,但本金沒動,後期壓力更大,不如一開始就選本息攤還,雖然月付高些,但總成本更低。
最後,提醒大家別只看數字,整體財務規劃才是王道。利率再低,如果沒算好生活開銷,照樣會卡死。我建議先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比如失業率高的時候,別貪小便宜選浮動利率;同時,養成習慣追蹤市場動態,央行一有風吹草動就趕緊調整策略。記得,買房是長期投資,省下來的每一塊錢都是給未來自己的禮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