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幫朋友處理房屋頭期款,親身經歷用交通銀行本票的繁瑣流程。本票這東西像把雙面刃,用得好是交易利器,搞砸了可能血本無歸。今天就來拆解這張薄紙背後的門道,從實戰角度分享那些銀行櫃檯不會明說的細節。
記得那天帶著賣方衝進交銀分行,櫃員瞄了眼合約書就皺眉:「本票收款人欄位怎麼寫暱稱?這要重開!」原來本票有三大死穴:金額大寫錯字、發票日塗改、收款人非全名或公司登記名稱。有次更扯,客戶把「捌」寫成「扒」,三十萬瞬間變廢紙。開票時最好自備範本,親眼看行員用正楷填寫,每個零都要壓上紅章才保險。
多數人以為本票當場繳費就能領,其實暗藏時間差。有次週五下午三點申請,行員淡定說:「下週二再來。」原來萬元以上本票要走內部覆核流程,碰上月底結算更可能拖三天。急件記得帶雙證件加房契當擔保,多付千分之三加急費能縮到四小時,這招仲介常用卻很少明講。
最關鍵是領票後的防護措施。收過票千萬別折疊,左上角磁碼區皺了就讀取失效。曾見買家把本票塞皮夾,結果消磁得跑發票分行辦掛失,等公示催告就要半年。建議收到立刻影印正反面存證,正本用硬板夾著保管,兌現期限雖然長達三年,但超過六個月可能得補驗購買人身分,古董交易尤其要注意。
比起支票跳票風險,本票有銀行擔保確實穩當,但成本也高。千元以下手續費50元看似便宜,開百萬票就要貼現息千分之四,再加上加收的郵電費,其實比電匯貴兩成。不過跨境支付倒顯優勢,像香港賣家收票後透過交銀亞洲託收,省去外匯管制麻煩,這點連國際匯款都比不上。
最後給個狠招:大額交易別傻傻單張本票全押。學建商分拆成三張不同到期日,交屋驗收階段才讓賣方兌現最後一張。真遇糾紛時,記得本票裁定比打官司快十倍,帶著拒絕證書跑法院民事執行處,最快七天就能查封對方資產。這些實戰血淚換來的技巧,盼大家永遠用不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