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報稅季節,信箱開始躺著各式扣繳憑單,空氣裡彷彿都飄著焦慮的味道。老實說,每次打開試算表前,總得先深呼吸幾口,不是怕繳稅,是怕那種面對複雜數字與條文的無力感。這些年摸爬滾打,繳了不少「學費」,才逐漸摸清台灣綜所稅的門道,與其年復一年地煩躁,不如把這些實戰心得攤開來聊聊。
台灣的綜所稅,骨子裡是「累進稅率」在運作。意思是你賺得越多,超出某個門檻的部分,課的稅率就越高。現在分成5%、12%、20%、30%、40%這五級。但關鍵在於,稅不是直接拿你的總收入去乘稅率這麼粗暴。政府先大方地給了幾塊「免稅蛋糕」:每人基本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還有特別扣除額(像薪資所得、身心障礙、教育學費這些)。先把總收入減掉這些「蛋糕」,剩下的才是「淨所得」,這塊淨所得才需要按級距去切、去算稅。很多人一看到年收破百萬就嚇到,其實扣一扣,真正要課稅的部分往往沒想像中驚人。
說到扣除額,這可是節稅的主戰場。標準扣除額簡單粗暴,單身12.4萬,夫妻24.8萬,不用單據。但如果你平常有在蒐集「證據」,列舉扣除額常常更划算。哪些是寶藏單據?捐贈收據(別小看廟裡捐的香油錢,有正式收據就算)、符合規定的保險費(每人上限2.4萬,要保人與被保險人需在同一申報戶)、大筆的醫藥及生育費(健保不算,但超過付的部分,記得收好收據,美容整形不算喔!)、房貸利息(每戶上限30萬,記得是「自用住宅」,而且不能同時報房租支出)、還有房租支出(每戶上限12萬,不能跟房貸利息並存)。抽屜深處的單據翻出來,加一加,常常比標準扣除額多出一截。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武器是「特別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7萬)幾乎上班族都能扣,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每戶27萬)讓你的銀行利息免緊張。有小孩唸大學以上?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每人2.5萬)別漏掉。最厲害的是「投資抵減」,如果你買了符合規定的創投或天使基金,或者投資節能設備,這部分可以直接「抵稅額」,比扣除額更猛,等於一塊錢抵一塊錢的稅,但規則比較複雜,得花點心思研究。
扶養親屬絕對是合法節稅的「大絕招」。每多報一位符合資格的扶養親屬(父母、祖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甚至叔舅甥姪,但要注意年齡、無謀生能力、同住或法定扶養義務等條件),就直接多一個人的免稅額(9.2萬)!如果這位親屬還符合其他扣除額條件(比如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0.7萬、大學教育學費),那省下的稅額更可觀。但切記,這不是遊戲,必須確實有扶養事實,國稅局可是會查的,兄弟姊妹間搶報父母的新聞每年都有,別為了節稅傷了和氣。
講幾個我踩過或看人踩過的坑。第一,誤以為「年收入」就是「課稅所得」。錯!前面那一大串扣除額減掉才是。第二,扶養親屬資格沒搞清。侄子姪女要未滿20歲或滿20歲但在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且確實受你扶養,不是光掛名。第三,醫療收據只收「付錢」的那份正本。刷信用卡付的,記得要醫院開立你「全額負擔」的收據,別只拿信用卡簽單。第四,列舉的單據以為放著就好,結果發票字跡模糊、收據漏了抬頭或統編(捐贈尤其要注意),最後國稅局不認,捶心肝。
最後,與其每年五月才手忙腳亂,不如養成整年「節稅體質」。買個厚實的資料夾,分門別類:醫療、捐贈、保險、房貸利息、教育學費… 單據隨手就歸位。大額的醫藥費或捐贈,付款當下確認收據是否符合稅法要求。年底盤點一下,估算一下用標準還是列舉划算,心裡先有個底。善用網路資源,財政部稅務入口網有試算軟體,輸入數字跑一跑,大概就知道結果,不用等到正式申報才驚嚇。稅,是國民義務,但合法節省下來的每一塊錢,都是對自己財務規劃能力的肯定。與其抱怨,不如聰明面對,讓這筆年度支出,變得沒那麼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