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曼谷街頭,攤販的油煙混著潮濕的空氣,我盯著手機裡那筆三年收不回的中國廠商貨款,胃隱隱作痛。那時才懂,跨國債務像黏在鞋底的口香糖,甩不掉又惹人煩。後來誤打誤撞接觸亞洲聯合財務的追數團隊,才發現債務追討不是潑漆恐嚇的戲碼,而是精密如瑞士鐘錶的技術活。
記得第一次踏進他們香港辦公室,牆上掛的不是兇神惡煞的標語,而是密密麻麻的時區地圖。負責人阿傑遞來潮州工夫茶,笑說:「追數佬最緊要識得『睇餸食飯』。」他分享幫馬來西亞傢具商追債的案例:印尼買家拖款半年,當地律師發十封律師信石沉大海。他們卻從買家Facebook發現他剛替女兒辦奢華婚禮,婚宴照片角落拍到未拆封的傢具貨櫃。團隊立刻聯絡婚禮策劃師,假借洽談合作套出賓客名單,裡頭赫然有買家最大客戶的岳母。三天後,對方主動還款還賠上利息。
這種「軟性施壓」在東南亞特別管用。越南胡志明市的台商林老闆跟我吐苦水,某批發商欠款後玩失蹤。追數團隊查到對方用情婦名義開新公司,趁他帶情婦參加工商晚宴時,安排「偶遇」債主公司的法律顧問。顧問狀似無意對情婦說:「新公司資本額真雄厚啊,最近好多債主在查空殼公司呢。」隔週支票就到帳了。這種手法精妙在踩著法律紅線跳舞,既沒恐嚇也非誹謗,卻直擊債務人最怕的軟肋。
日本案例更見識到文化刀法。大阪機械商拖欠台灣零件款,擺出「鞠躬道歉但沒錢」的姿態。團隊發現該社長極重視關西工商協會評級,遂透過香港商會發函詢問:「貴會會員○○社涉及海外債務,是否影響信用評等?」函中刻意不提具體金額,反而讓對方緊張得連夜跨海匯款。阿傑啜著茶說:「日本人寧可切腹也不願切斷社會信用,這比法院強制執行快十倍。」
實戰中最關鍵的「三不原則」讓我受益匪淺:不碰現金流異常的企業(十間有九間在洗錢);不接情感糾紛債務(前夫贍養費比解數學猜想還難);最忌諱「包成功」承諾。有次曼谷珠商委託追討千萬泰銖,團隊查發現債務人竟是緬甸軍方白手套,立刻退案並建議客戶報警。兩個月後該白手套遭政變清算,珠商慶幸躲過血本無歸。
在吉隆坡茶室見證的場景更魔幻。追數專員與印度裔債務人喝拉茶,笑著說:「聽說令郎申請新加坡管理大學?真巧我表哥是招生委員。」對方臉色驟變,當場簽還款協議。事後專員解釋:「他兒子成績根本進不了,但家長最怕孩子前途有汙點。」這種精準的情報運用,比什麼法律文件都有效。
如今看追數團隊的報告像讀偵探小說。某筆台灣科技廠的韓國爛帳,他們從債務人公司清潔工口中套出關鍵:「副總最近常丟掉印著遊艇目錄的垃圾」;追查發現對方用贓款付了遊艇頭期,立刻聯絡船商暗示將申請資產凍結。三天後,原本裝死的對方主動提出分期還款。這種把債務人心理摸透的功夫,才是亞洲商場的生存術。
泡在債務糾紛這些年,悟出個道理:錢要不回來,往往因為你比對方更要臉。當我在新加坡看到某上市公司老闆,為躲兩百萬債務寧可鑽進送餐機器人倉庫,就想起阿傑那句冷幽默:「睇見啲人為錢連尊嚴都唔要,我哋更要幫佢地贖返嚟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