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投資老友聊起港股,話題總繞不開匯豐銀行(HSBC)這隻老牌藍籌股。有人抱怨交易費用像隱形殺手,不知不覺吃掉利潤。記得去年我第一次買HSBC時,光手續費就讓我肉痛,那時還天真以為佣金是唯一開銷。後來深入研究,才發現費用結構比想像複雜得多。這篇就來分享我的實戰經驗,幫大家避開那些坑。
HSBC股票主要在港交所上市,交易費用可分幾大塊。佣金通常是最大頭,各券商收費差異很大。像我用過本地券商,佣金率從0.1%到0.25%不等,最低收費可能設在50港元,小額交易反而虧本。舉個例,買一手HSBC(約400港元),如果佣金率0.2%加最低50港元,實際費用比例高達12.5%,簡直離譜。海外平台如Interactive Brokers佣金低些,但匯率轉換費又冒出來,一來一往未必划算。
印花稅是另一個隱藏成本。在香港交易HSBC股票,買賣雙方都得付0.1%印花稅,政府收的,逃不掉。這筆錢看似小,但頻繁交易累積下來,一年可能吃掉幾千港元。我試過用免佣金平台,結果發現他們把印花稅轉嫁到點差裡,報價比市價差一截,反而更虧。交易費和結算費也不能忽視,港交所固定收每筆2-5港元,加上券商可能加收平台費,每月幾十港元跑不掉。
長期持有HSBC的話,託管費和股息處理費更惱人。有些券商對外國股票收年費0.1%-0.3%,像HSBC這種高息股,股息再投資時還可能被扣手續費。我遇過一次,股息1000港元,券商收50港元處理費,等於白送5%。想省錢?選低費平台是關鍵,但得仔細比較條款。富途證券佣金低,但外匯加價明顯;eTrading免佣金,卻有高額點差陷阱。我的心得是,大額交易選固定費率,小額乾脆累積再出手。
費用結構會隨市場波動,去年港股印花稅調高,就讓整體成本漲了一成。投資前務必查最新券商報價,別只看廣告宣傳。我現在習慣用Excel算總成本,佣金加印花稅加雜費,超過0.5%就得三思。記住,費用省下的就是賺到的,尤其HSBC這種波動不大的股票,利潤常被蠶食在細節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