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幫朋友處理一間台北的老公寓,才真正體會到HSBC這套線上估價系統的便利。那天深夜兩點,客戶突然傳訊息急著想知道大安區房子的行情,我揉著眼睛打開筆電,原本以為得熬到天亮調資料,沒想到三分鐘內就拿到銀行端的估價數字。這年頭銀行願意把內部系統開放給民眾免費用,確實省去不少來回奔波的麻煩。
實際操作比想像中直覺。登入HSBC官網後,在房貸專區找到「即時物業估值」的深藍色按鈕,系統會要求輸入完整地址。這裡有個細節要注意:同條巷弄可能因單雙號差幾號就落入不同地段,有次我漏填巷弄資訊,系統跳出鄰近社區的預售屋價格,和老公寓行情差了將近四成。當地址頁面下方浮現衛星地圖與街景縮圖時,才算是精準定位成功。
最關鍵的環節藏在「物業類型」下拉選單裡。同樣是四十年舊大樓,選「住宅」和選「商住混合」的估值能差到15%。記得去年有間臨馬路的一樓物件,客戶堅持要選「店面」類別,結果系統跳出高估值讓人雀躍。但後來正式送貸時,分行經理調出地籍資料糾正:「土地使用分區是住三,這數字不算數啊。」線上系統終究是參考,真正要貸款時還得過人工審核這關。
按下「取得估值」那刻最有意思。螢幕中央轉著圓圈,背後其實在串聯內政部實價登錄、周邊成交紀錄,甚至參考同社區半年內的交易案。有回查詢天母靜巷的物件,報告書末尾附註:「同路段14號五樓於三個月前成交單價低於估值8%」,這種提示比房仲還老實。不過系統也有盲點,像頂樓加蓋或地下室改建的空間,在平面圖上永遠是空白。
列印估價報告時別被頁首的漂亮數字迷惑,往下拉到小字條款才見真章。那行「本估值有效期30天」是用最小字級標示的,有次我幫客戶談好價錢,第三十二天遞件申請貸款,恰逢央行升息半碼,最終核貸成數硬是少掉半成。現在學乖了,拿到報告先撕張便利貼寫到期日,牢牢黏在螢幕邊框上。
這工具最妙的是能玩「虛擬裝修」。把屋齡從四十年改成二十年,再勾選「全室翻新」選項,估值立刻跳升12%。但別高興太早,某次我拿美化後的報告跟分行經理閒聊,他挑眉笑說:「系統不知道您換的是兩萬塊的國產磁磚,還是二十萬的進口大理石啊。」銀行最終還是會派鑑價師踩點,牆角霉斑和龜裂磁磚根本無所遁形。
凌晨三點又接到朋友訊息,這次是問文山區山坡地的老別墅。我熟練地操作系統,卻在最後跳出「該區域暫無足夠參考數據」的紅字警告。轉頭撥電話給他:「明天帶杯咖啡來我辦公室吧,這種特殊物件,終究需要真人坐下來慢慢拆解。」螢幕冷光映在臉上,突然覺得科技再進步,房產世界裡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眉角,永遠需要溫熱的咖啡與面對面的交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