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後門的柴油味混著晨霧,我搓了搓凍僵的手指,看著眼前這批滯銷兩季的塑膠零件。隔壁廠的老陳叼著菸走過來,下巴朝堆高機方向抬了抬:「又搬?這季第三趟了吧?」我苦笑沒接話。三年前我也像他這樣,以為轉倉就是貨車來回跑,直到親手搞砸跨國客戶的急單,才懂庫存流動是門精細手藝。
那次教訓讓我蹲在貨架間抄了整月進出庫記錄。發現夜班工人總把A區的包裝耗材堆到B區通道,只因為推車少走十步路。這十步的代價是每月多付兩萬二新台幣的冷氣費——B區恆溫系統比A區耗電多三成。物流成本像漏水的水管,滴滴答答從這些縫隙流走。
真正開竅是去年幫台南食品廠搬遷。五千箱即溶飲料卡在舊倉庫電梯口,廠長急得嘴角冒泡。我們把棧板全換成可拆式蝴蝶板,電梯進不去的長紙箱改豎立搬運,卡車調度配合社區垃圾車清運時段避開巷堵。最後省下十二小時趕上船期,省下的滯箱費夠買半台堆高機。
現在看到倉庫平面圖就像在看棋盤。上週某科技廠要移機台零件,我讓新倉先架好重力式貨架,舊倉按安裝順序貼螢光標籤。搬運車按色標吃貨,到定位直接滑進架位。廠務主任盯著監控螢幕笑:「像在看俄羅斯方塊自動消行。」
節流藏在細節裡。有次轉移化工原料,發現供應商送貨的塑膠桶能抵押金。我們在桶蓋貼回收條碼,轉倉完成當天就叫回收廠到新倉點收。光退桶押金就撈回三成運費,空桶不用運回舊倉又砍掉兩趟車程。
最近玩出新花樣是「寄生轉倉」。幫台北那家服飾電商搬冬季庫存時,說服他們把過季夏裝塞進重櫃底層。運費按體積分攤,夏裝運費成本砍半,重櫃因為底部壓實反而不易運輸損壞。雙贏的局,靠的是看穿庫存也有共生關係。
十年來經手上百場轉倉,最深的體悟是:庫存流動像活水,停滯就發臭。上個月回訪老陳的廠房,他指著新裝的滾輪輸送帶直搖頭:「早聽你的改動線布局,前年那批泡水磁磚就不會報廢了。」夕陽穿過高窗落在他花白鬢角上,貨架影子在地上拉得老長。倉庫永遠在說話,只是我們常忘了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