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陣雨敲打著窗戶,手裡那疊信用卡帳單比天氣更讓人喘不過氣。便利商店買杯咖啡都要心跳加速的日子,我熬了整整兩年。直到某個凌晨三點對著Excel表格發呆,才驚覺那些「先刷了再說」的念頭,早已滾成一座壓垮人的雪山。今天想攤開那段狼狽的過程,不是什麼理財專家說教,就是個曾經在循環利息裡溺水的人,掙扎上岸後撿回來的幾塊浮木。
「轉數快」這名字取得妙,但用在找卡數上,關鍵從來不是「快」的錯覺,而是「準」。記得第一次用App綁定銀行戶口轉帳付卡債,指尖滑兩下就完成,當下甚至有種錯覺:錢嘛,不過是手機螢幕跳動的數字。結果月底看到薪水瞬間蒸發,才被現實狠甩一巴掌。工具再便利,若沒摸清債務全貌,只是把痛苦從紙本帳單轉移到手機通知欄而已。
真正讓我停止墜落的,是某天在便利超商列印出的整整十二個月帳單。把每張卡的最小應繳、利率、剩餘本金全抄上牆,白牆瞬間變成恐怖片現場。原來那張百貨聯名卡,過去半年我付了八千多塊,本金只降了兩千三,其他全餵給銀行當利息。這種時候,「轉數快」才真正派上用場——我用它設定每月自動從高利率的卡開始「精準擊殺」。
這裡藏了個血淚換來的策略:與其每張卡都擠牙膏似的還點,不如集中火力殲滅一張。當時薪水扣掉房租伙食,硬擠出一萬二,我全砸在利率19%那張邪惡的百貨卡上。其他卡只繳最低,靠「轉數快」設自動扣款避免違約。過程像在走鋼索,看到其他卡債數字停滯甚至微幅上升,胃都揪成一團。但當那張利率最高的卡在第四個月歸零的瞬間,少掉的那筆利息錢,立刻變成攻打下一張卡的彈藥。
有人說這叫「雪球法」,我倒覺得更像拆彈。剪卡?老實說我不敢。剪掉的只是實體塑膠片,APP還在手機裡閃著誘惑的光。我的對策是把所有信用卡從電子支付解綁,甚至刪除購物網站存的卡號。要網購?刻意只儲值足夠的金額到電子錢包,增加那幾步驟的摩擦感。深夜滑手機看到限量球鞋,等重新綁定完信用卡,購物車早被清空了——這種「人為製造的不便利」,意外地有效。
最難熬的是第三個月。集中火力還債讓可支配現金緊繃到極限,連同事午休約吃簡餐都得推辭。某天下班聞到巷口炭烤香腸的焦香,掏遍口袋只有幾個銅板,突然蹲在騎樓崩潰。但也就是那刻,我摸到皮夾裡那張早已還清的卡片,像摸到救生圈。後來學會把「痛苦可視化」:書桌前貼著債務下降曲線圖,旁邊並列炭烤香腸照片,標註「還清XX卡就犒賞自己」。
十八個月後,當最後一筆卡債透過「轉數快」轉出去,手機震動的剎那,沒有放煙火的狂喜,只有一種虛脫的平靜。工具從來不是魔法棒,「轉數快」幫我省下跑銀行的時間,但真正燒掉那疊帳單的,是無數次對自己慾望的凌遲。現在皮夾裡留著一張額度最低的卡,綁著「轉數快」設定每月全額自動扣繳。每次指尖滑過轉帳畫面,都像在觸摸當年騎樓地磚的粗礪感——那提醒我,便利的背面,永遠刻著自律的代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