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雷雨敲打著車窗,手指在方向盤上無意識輕敲。去年那場小追撞的記憶突然閃回——對方保險員拖了整整三週才來勘驗,電話裡永遠是制式回答:「正在跑流程。」直到我在維修廠遇見開貨車的老陳,他指著手機螢幕笑:「現在年輕人都用這個比價啦,連理賠速度都看得到評分。」
那台螢幕裂縫的手機裡,藏著我從未想過的車險邏輯。所謂「全險」根本是偽命題,當保險業務把密密麻麻的條款推過來時,多數人只認得數字後面的幾個零。直到親眼見識理賠爭議現場:鄰居吳太太的進口車被颱風落枝砸凹,保險公司咬定她投保的「車體險約定駕駛條款」未記載配偶,硬是砍掉三成理賠金。
深夜泡在論壇爬文才驚覺,線上比價工具真正價值不在數字高低。當我把十家產險的條款並排截圖,螢幕冷光映著那些藏在附註欄的小字:「限定行駛里程折扣」、「颱風洪水險免追償除外地區」、「零件換新折舊率計算公式」。某家報價最低的業者,原來把「第三人責任險傷害醫療」給付項目從常見的三十項縮水到二十項。
上週陪朋友實際操作線上投保,發現魔鬼藏在動畫裡。當系統跳出「立即省1200元」的閃動按鈕時,下方有行半透明的「同意分享駕駛行為數據」預設打勾。更別說那些用「道路救援無限次」當誘餌的方案,細看條款才註明限本島平面道路,山區拋錨叫拖車得自費八千。
理賠實戰才是照妖鏡。同事去年在高速公路被後車推撞,對方保險員到場就說:「看這撞擊點可能是您急煞導致。」他默默點開手機裡的行車紀錄器雲端備份,當場終止對方話術。現在他車險必附加「律師訴訟費補償」,還把理賠專線設成快速撥號:「寧可多付三百塊買個發話權。」
比價平台上的星星評等藏著血淚史。我花三晚交叉比對留言,發現某家總在首頁推送的保險公司,近半年有十二則抱怨「颱風淹水判定為人為疏失」。反倒是評分中等的業者,有車主貼出泡水車全額理賠的對話截圖,理賠員竟主動提醒:「您可向市政府申請天然災害證明書佐證。」
最後我在電子保單簽名欄停住手指。螢幕角落浮現的「電子條款版本:2024/03_V2」突然警醒——半年前修訂的「汽車失竊險自負額計算方式」從10%改成15%,業務員LINE傳來的舊方案簡報根本沒更新。撥通客服要求寄送差異對照表,對方遲疑五秒才說:「請稍等,我請法務部門處理。」
雨刷規律擺動著,儀表板跳出胎壓警示。突然慶幸昨天比價時勾選了「道路救援加購型」,而不是綑綁銷售的廉價方案。保險終究是買某個深夜電話那頭,願意為你翻出條文漏洞的陌生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