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車廂還飄著新車皮革味,方向盤卻已經換了主人。上週陪老友去監理站辦過戶,看他遞文件時手都在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買中古車那會兒,連「動產擔保」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白跑三趟的狼狽樣。這紙車主異動的手續,對台灣人來說就像考駕照,總得經歷過才懂箇中滋味。
車過戶最怕缺件。那天在樹林監理站,前面排隊的年輕人捧著牛皮紙袋,裡頭行照、保險卡、印章樣樣齊全,偏就漏了當年度燃料費繳納證明。窗口人員搖頭那瞬間,他垮下的肩膀我都替他痠。強制險要正本、新舊車主雙證件、印章不能帶錯顆,最玄的是牌照稅單——有人帶了繳費收據卻沒帶稅單正本,照樣得下次再來。記得撕下前擋風玻璃的舊保險貼紙,去年就見過有人因這張小貼紙被退件。
驗車這關卡住不少人。改過魚眼大燈的、輪胎尺寸不合的、連晴雨窗貼太黑都得拆。上回幫鄰居阿伯驗老貨車,排氣管鏽穿個小洞,驗車員拿螺絲起子戳過去竟見了光,當場紅單伺候。別以為新領牌免驗就能躲過,監理站系統會跳出改裝紀錄,朋友那台降底盤的喜美,過戶時照樣被要求復原。
稅費這筆帳總讓人肉痛。除了規費150元,最關鍵是那筆「按日計算」的牌照稅。去年幫表弟辦三月過戶,稅單竟從一月追補起,他瞪著金額直嚷被坑。原來稅金跟著車牌走,前任車主欠的燃料費,新車主接手後照樣收得到催繳單,這冷知識用四千塊學來的。
夫妻間過戶最常踩雷。王太太以為用「贈與」能省稅,結果監理站要她老公簽切結書,證明這台BMW真是無償轉讓。後來才懂,直系血親或配偶用「買賣」登記反而省事,規費只要200元,贈與卻得跑法院公證。那天在櫃檯前,她捏著公證費收據碎念:「早知就多問兩句」。
公司車過戶更是層層關卡。上個月幫廠商辦貨車移交,除了大小章還得帶公司章程。最要命是動產擔保設定,貸款沒清完得先跑地方法院塗銷,銀行經理拖了兩週才給證明文件。建議約早上九點衝去法院辦塗銷,趕下午監理站收件前壓線送達,這招在台中幫我省掉三天往返。
過完戶別急著歡呼。曾有位客人開心得太早,新行照地址沒改,兩個月後收不到罰單,駕照被吊銷還渾然不覺。記得檢查強制險是否同步變更,去年颱風天有台車被樹砸,保險公司因車主名不符實拒賠,車主在車廠吵到喉嚨沙啞的場面,我至今難忘。
過戶這道手續像剝洋蔥,每層都有催淚點。那些藏在抽屜深處的稅單,改裝店信誓旦旦的「監理站絕對驗得過」,還有配偶突然翻臉不簽名的戲碼,全是真實故事堆出來的生存指南。握著熱騰騰的新行照那刻,你會懂為什麼老司機總說:車過得了戶,才算是你的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