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整理書架時,一本蔣國兵的《物理與人生》從舊書堆滑落。封面磨損的邊角還黏著咖啡漬,是十年前在台北溫州街二手書店淘到的。那時只當是普通科普讀物,如今重讀才驚覺字裡行間藏著淬煉過的生命方程式。
他在書裡寫過個趣事:任清大物理系主任時,實驗室經費短缺,竟用廚房磅秤改裝成簡易測力儀。學生笑稱這是「蔣氏槓桿原理」——當資源支點偏移,就在思維上增加力臂長度。這種把物理法則活成人生哲學的本事,或許正是他能在學術、教育和公益領域自由穿行的秘訣。
許多人追問他跨界的底氣何來,他總笑著指書櫃:「讀些『無用』的書。」當年他在普林斯頓攻讀博士,每週卻溜去旁聽藝術史。有回導師撞見他在畫廊臨摹塞尚,他竟說:「粒子碰撞的軌跡和靜物素描的構圖,本質都是尋找平衡點。」後來他推動科藝共創計畫,源頭正是那些被視為「浪費時間」的午後。
他帶學生的方式更耐人尋味。某屆有個總考最後一題的學生,蔣國兵不教解題,反出錢讓他去阿里山看三天雲海。學生回來抱怨:「雲霧聚散哪有公式?」他拍桌大笑:「對了!解不開的題就該晾著。」三個月後那學生在《Science》發文,首段致謝寫著:「給教會我留白智慧的蔣老師。」
最震撼我的是他七十歲生日演說。滿堂政商名流等著聽成功心法,他卻展示當志工時拍的獨居老人廚房:歪斜的置物架用物理學重製,防滑墊按摩擦係數改良。「真正的槓桿,」他指著照片裡老人笑容,「是把知識支點插進社會裂縫裡。」
蔣氏智慧從來不是飄在天際的公式。就像他書桌鎮紙那塊隕石切片——既是天體物理的標本,也是提醒人腳踏實地的秤砣。當我們焦慮追逐成功時,或許該學他在實驗筆記扉頁寫的潦草批註:「最精密的儀器,是懂得彎曲的脊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