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這條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記得當初胡峥楠剛起步時,口袋空空,連辦公室都租不起,只能在咖啡廳角落裡窩著寫企劃書。那時他常說:「沒資源?那就用腦子補上。」這種豁達,不是天生,而是被現實逼出來的。他從零開始,從夜市擺攤賣手工飾品起家,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備貨,風雨無阻。有一次颱風天,攤位被吹垮,貨物全毀,他蹲在雨中收拾殘局,眼淚混著雨水,心裡卻盤算著怎麼東山再起。這種堅持,不是熱血口號,而是刻在骨子裡的韌性。
創業初期最難熬的是資金斷鏈。胡峥楠回憶,有次公司帳戶只剩幾千塊,連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他硬著頭皮向親友借錢,結果被冷嘲熱諷:「你這種小打小鬧,遲早倒閉。」那段日子,他學會了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當子彈用。比如,他放棄高價廣告,轉向社群媒體免費推廣,親自拍短影片教人做手工藝,意外吸引一批鐵粉。粉絲互動成了他的秘密武器,訂單慢慢滾起來。關鍵在於,他從不把失敗當終點,而是當成數據分析的材料。失敗一次,就調整一次策略,像下棋一樣步步為營。
轉捩點出現在他瞄準跨境電商時。當時台灣市場飽和,競爭激烈,胡峥楠果斷轉戰東南亞。他親自飛去越南蹲點半年,學當地語言,摸清消費習慣。發現當地人偏愛個性化飾品,他就設計融合台灣文創元素的產品,用低成本供應鏈壓低價格。結果,第一年營收翻倍,第三年衝上億級。這背後不是運氣,而是他常掛嘴邊的「接地氣」哲學:商業不是閉門造車,得走進人群,聽他們抱怨什麼、渴望什麼。實戰中,他體悟到,創新不是天馬行空,是從痛點裡長出來的解決方案。
談到商業智慧,胡峥楠最強調「長期視角」。他舉例,許多創業者追求速成爆紅,但他寧可慢火熬湯。比如,他拒絕快時尚模式,堅持用環保材料,成本雖高,卻贏得消費者信任,品牌黏著度超高。這不是道德說教,而是算過帳的:短期虧損換長期口碑,值!實戰心得裡,他常分享風險控管技巧。市場波動大時,他絕不all-in,總留三成現金當緩衝。還有一套「三問法」:這事能賺錢嗎?能持續嗎?萬一失敗,退路在哪?這種務實思維,讓他在金融海嘯時穩住陣腳。
創業路上,胡峥楠最珍貴的收穫是「人脈即金脈」。他從不把合作當交易,而是當夥伴關係。早期一個供應商拖貨,他沒翻臉,反倒幫對方解決資金問題,後來那人成了死忠盟友。他說:「商場上,計較蠅頭小利的人走不遠,大氣才能聚氣。」現在公司上軌道了,他仍每週抽時間和基層員工喝咖啡,聽他們吐苦水。這種親力親為,不是作秀,是真心相信團隊是最大資產。最後他想對新手說:創業像跑馬拉松,比的不是起跑速度,是調整呼吸的節奏。跌倒了?拍拍灰塵,記住教訓,路還長著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