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寒流來襲,廚房飄起牛骨湯的香氣,就想起阿嬤說的:「火鍋是家的溫度計。」今天分享我鑽研十年的小肥牛火鍋秘方,不用高價食材,關鍵在「三吊湯」工法。冰箱常備的蘋果皮、洋蔥根、芹菜葉別扔,這些邊角料才是湯頭奶白的魔術師。
熬湯底要像照顧嬰兒。冷水下牛肋排,加兩勺糯米酒慢火逼出血沫,這步偷懶湯就渾濁。撈淨浮沫轉文火,放進凍硬的牛蹄筋,膠質在65℃開始溶解時,把預烤過的牛骨輕輕放進去。記得用紗布包起蘋果核和香菇蒂,這些天然味精能讓鮮味多繞舌三秒。
肉片冷凍技巧決定口感。我專買澳洲穀飼牛板腱,油花像雪地腳印才合格。回家立刻分裝,每袋鋪開成單層,冷凍時肉片間夾烘焙紙。解凍不用拆袋,直接泡冰鹽水十分鐘,肉纖維遇鹽收縮更彈牙。涮肉時筷尖要順紋理45度角夾起,七上八下不是迷信,是熱對流實驗的結果。
自調沙茶醬有黃金比例:花生醬打底,蒜酥鯊魚骨各一匙,重點是加半勺冰鎮梅汁。當滾燙的牛肉裹上這層醬,酸味會引爆肉汁的甜。最後留半碗湯底,打顆雞蛋攪散,撒芹菜末煮成收尾粥,這鍋精華才算功德圓滿。
看著玻璃鍋蓋凝滿水珠,突然懂為什麼古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火候多一分則老,少一分則生,生活何嘗不是?今晚就著蒸氣氤氳,與家人分享的不只是牛肉,是時間熬煮的溫柔。
評論: